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深化一交叉三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五会”(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学院先后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实施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单位。
一、办学以教师为本
(一)师德师风
学院牢固树立师德师风底线意识,严把教师引进、教材选用、教学考核等各环节的师德师风关;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学院定期组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展了“榜样的力量”主题教育、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街拍和《我本是高山》集中观影等学习活动,激励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全体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近三年,赵京、王绪梅2人获评师德标兵;苏明霞等8人获评三育人先进个人;赵京、梁梦凡、张平获评华夏年度人物。
(二)教学水平
学院以提升教学水平为轴,双管齐下,紧握课程评估与教学竞赛两大引擎,驱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持续创新。通过课程评估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与科技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体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操作技能。近几年,赵京、梁梦凡等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课程教学竞赛、湖北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大唐杯”全国教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奖项40余项。
(二)师资培训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将教师培训纳入年度规划及考评体系,近三年累计投入35万余元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学院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组织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软考、华为认证等技能考试。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3.5%;22-24年,学院累计820余人次参加“AIGC技术赋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变革”等各类培训和研修,人均年参与培训次数2.6次。
二、教学以学生为本
(一)专业为王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增强学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能力、宽广视野(“四元素质”)为目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专业与专业交叉融合、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四维融合”)为培养路径,“三贯通”理论课程、“三进阶”实践教学、“三保障”教育支撑(“三位一体”)为教学体系的信息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四三”培养模式。
学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湖北省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优选级华为ICT学院”,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安信集团、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信息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共建“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从而建设了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集群的特色信息工程专业集群。学院6个本科专业的特色方向及优势如表所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牵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专业排行榜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6★),自动化专业被评为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9年开始本科招生,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建“软通动力精英班”,2023年顺利通过湖北省普通高校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合格评估;人工智能专业2022年开始本科招生,以智能机器人为特色方向,面向产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
信息工程专业集群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集群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依托产业学院育人平台,以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能力、宽广视野为培养目标,采用思专融合、通专融合、专专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路径,将通专基础贯通于平台课程、将产业应用贯通于专业课程、将专业交叉知识贯通于选修课程,实施单元实践项目、综合设计项目、工程创新项目“三进阶”的项目式实践链,构建了信息工程专业集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三)课程为纲
学院将通专基础贯通于平台课程,将产业应用贯通于专业课程,将交叉知识贯通于选修课程,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改革课程体系。“工工”结合,以专业群的形式,师资打通,资源共享;引入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企业综合性项目,多专业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协同开发;“工医”“工文”交叉渗透,选取企业在金融、社会统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加入教学案例,扩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交叉融合能力。
信息工程专业“三贯通”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以课程评估为抓手,以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全面吸纳教师、学生及行业专家的意见,明确各系部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时间表,并制定涵盖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多维度的详细规划,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工具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截止2024年6月,全院已完成四轮课程评估,有30门课程通过课程评估,其中23门为专业核心课,14门评价优秀。通过课程评估的课程中,6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校级一流,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课程思政达标课。
(三)实践为重
近年来,学院秉持“实践树德、实践增智、实践健体、实践育美、实践强劳”的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实施 “强基础逐进阶”“社会实践增热量”“综合实践重创新”三项实践育人工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
强基础逐进阶。有针对性实施“三进阶”的育人方式,大一学生到实验室和企业观摩,形成“接触实践、了解社会”的实践模式;大二到大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子课题、子项目,形成“理解实践、深化认识”的实践模式;依托专业赛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大四学生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形成“依托实践,促进就业”的实践模式。
信息工程专业集群“三进阶”项目驱动式实践链
社会实践增热量。以引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为他人传递心中之热为目的,实施社会实践增热工程。强化实践育人过程中的思政引领作用,累计组织20余支社会实践队伍分别前往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在丹江口市龙山镇、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南社区等地建立暑期实践基地,累计参与师生数达3000余人次,其中,沐光社会实践队获2024年团省委通报表扬。
综合实训重创新。以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目的,实施综合实训。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以综合性实习实训项目为依托,将科技竞赛、自主创业等各种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教育以质量至上
(一)教学质量
学院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以课程为单位,采用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定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聘任、考核、评奖等的重要依据。根据调查统计,近三年在校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平均分为92.34,教学效果显著。
广大师生对学院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师生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学院每年召开教师大会,每学期召开期中教学检查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对学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教师关切。
学院每年进行专业调研,对用人单位、毕业校友进行回访;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满意度高于95%;学生对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设施、师资数量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手段、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满意度超过93%。近三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7.3%、97.76%和95.8% ,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类高校平均水平,考研升学率逐年递增。
(二)学生质量
信息工程学院以系统思维扎实推进学风建设,构建了以个人为点、小组为线、班级为面、学院为体的学风建设架构和“以制度保障学,健全学风建设机制、以交流规划学,强化学风建设发展、以科创促进学,拓宽学风建设内涵,以朋辈助力学,夯实学风建设基础,以活动提升学,细化学风建设实践”五维一体的学风建设体系。
学院依托由机器人协会、大数据协会、信息与电子技术协会、数理应用与建模协会、创业协会、算法协会组成的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年定期举办信息技术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嘉年华,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和载体;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蓝桥杯、大唐杯、信创杯及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教育机器人、华为ICT、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数学竞赛等多项赛事。近三年,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国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79项;省赛一等奖72项、二等奖105项、三等奖178项的好成绩。
依托省级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扬帆华夏职业生涯工作室”分年级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服务。大一新生设计制作学涯规划手册,从学习、生活、工作三大方面细化八个学期目标任务,形成目标选择—任务分解—督导执行—总结复盘的闭环。大二、大三开展生涯辅导和团体报告,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大四学生开展简历门诊、答疑解惑促就业专项活动,指导毕业生掌握简历、面试、签约等求职技能。
依托于省级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教工一支部工作室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关爱学生成长,选树学生典型。培育出全国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廉洁知识问答”优秀学员袁明宇、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通讯员王冰洁等学生典型。导师班主任到社区常态化指导学生,为学生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开展考研经验分享、交流答疑活动,从整体流程、不同阶段的准备、考研院校的选择、复试面试技巧、备考心态调整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举办就业分享会,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就业保驾护航。
依托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职业规划指导中心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学院与软通动力、奇安信网络、达梦数据库三家单位合作成立产业学院职业规划指导中心,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担任主任委员。校企联合面向学生开展自我探索训练、企业岗位认知、规划能力训练、求职能力提升等综合素养类实践活动。
近年来,学院先后有300多名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涌现出清华大学博士后宁义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副教授文杰、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杜文韬、创新创业达人熊勇嘉等杰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