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位置: 团委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红安支教点亮非遗星火:张家湾村暮色中的莲湘传承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团委02   时间:2025-07-06   点击数:

暮色如纱,轻轻笼罩着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湾村。暑气渐消,晚风携着田野的清新拂过院落。结束了一日书声琅琅的支教课程,村中一隅却响起了别样的韵律——清脆、富有节奏的“哒、哒、哒”声,划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这是“励行读书会”红安实践队的队员们,正全身心投入当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湘”的学习之中,竹竿击地的声响,成了这个夏日黄昏最动人的乐章。

张江平,这位鬓发染霜的长者,正是张家湾村打莲湘技艺的“活字典”。数十年来,张奶奶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村头巷尾,手把手传授给村里一代又一代人打莲湘技艺。从懵懂孩童到青壮年,许多村民的童年和青春里,都回响着她指导下的莲湘声。如今,这份守护非遗的接力棒,轮到了眼前这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手中。

在完成了一天的授课任务后,实践队队员们并未停歇求知的脚步。他们将宝贵的课余时光,虔诚地献给了这项传统而古老的技艺。每日傍晚,队员们七点准时集结在村委会门口,化身虚心求教的学生。张奶奶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对莲湘技艺的热爱与娴熟,让她一举一动都透着行家风范。

张奶奶的教导不仅在于“形”,更在于“神”。她一边纠正动作,一边讲述着打莲湘在当地的历史渊源与民俗内涵:“这莲湘啊,过去是祈福纳祥、欢庆丰收的,每一段、每一响都带着乡亲们的喜悦。”她眼中闪烁着对这门技艺的深情,这份情感也悄然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年轻人。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舞动,更是与脚下这片土地深厚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

学习过程充满了专注与热情,也伴随着初学者的挑战。队员们手持莲湘竿——一根长约一米、两端嵌有铜钱或金属环、系着红色和黄色布条的竹竿,在张奶奶的悉心指导下,从最基础的握姿、站姿开始学起。张奶奶耐心地示范着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手腕要活,力道要匀,眼随竿走,脚踩鼓点。”她时而亲自上前,轻轻调整队员略显僵硬的手臂角度;时而反复演示一个转身或击地的动作,强调“点、擦、翻、打”的精准配合。

起初,协调四肢与竹竿的韵律并非易事。竹竿敲击肩、臂、腿、足、地面时,常因力道不均或节奏错位而发出杂乱的声响。队员们的手臂因反复练习而酸胀,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但没有人轻言放弃。大家紧盯着张奶奶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一遍遍模仿、体会,院中回荡着竹竿相碰的“哒哒”声,以及队员们互相鼓励、探讨技巧的低语。

实践队表示:“学习打莲湘,是我们青年人零距离接触和传承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实践。张奶奶的每一句教诲、每一个示范动作,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量与温度。”

清脆而富有生命力的莲湘声,在张家湾村的暮色中持续回响。这声音,是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青年手中焕发的活力,是文化血脉在躬身实践中的传承。“励行读书会”红安实践队的队员们,正用他们的热情与汗水,在支教奉献的同时,也为守护这份珍贵的非遗记忆,敲击出坚定而充满希望的足音。

COPYRIGHT@2023 WWW.whhxit.edu.cn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学院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 邮编:430223 联系电话:招办027-81695660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