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上午,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在我校1401会议室精彩开讲。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志峰教授,作为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应邀为我校教师带来“国家级、省级规划和社科课题申报的若干体会”专题讲座。丁成忠副校长出席活动,以热忱的欢迎之词,拉开这场学术交流的帷幕。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里,从上午10点20分至12点半,李志峰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科研经验,化身“双重视角”的引路人——既站在评审专家的维度,洞察课题申报的评分要点;又从申请人的立场出发,剖析撰写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其深入浅出的讲解,犹如一把钥匙,为在座青年教师解锁课题申报的思维密码,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全新思路。

针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李教授直击“选题”这一核心难题。他敏锐指出,青年教师在申报时易陷入“追热点”“过度包装课题名称”的误区,这类申报书往往只停留在表达个人兴趣层面,未能将选题升华为需解答的学术问题与待攻克的现实难题。李教授强调:“选题与选题依据是申请人学术气质的直观展现,唯有厘清‘Issue(议题)、Question(问题)、Problem(难题)’三者逻辑,方能搭建申报书的坚实框架。”同时,他还特别点明,预期成果名称的构思至关重要,富有思想深度的成果命名,能为申报书增色不少,极大提升评审专家的认可度。
为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申报书撰写技巧,李教授以自身申报经历为范例,逐一对申报书各环节进行拆解。在“学术史梳理及研究进展”部分,他强调文献综述需体现“站在巨人肩上”的学术积累,围绕‘Issue(议题)、Question(问题)、Problem(难题)’系统梳理文献,实现逻辑自洽;研究进展评价则应简明扼要,直击要点。谈及“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李教授要求大家用精准、独特的表述,凸显研究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申报书的“心脏”——“研究内容和框架”环节,李教授给出极具实操性的建议:采用“理论阐释—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矛盾分析—应对策略”五个小标题,层层递进展现研究脉络,将方法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巧妙融合。他特别提到“学术共同体”概念,鼓励课题负责人通过选题创新、方法突破或理论发展,为学术领域贡献新范式,而清晰的研究框架正是向评委传递学术价值的关键。
针对社科项目申报的常见短板——“技术路线图设计”,李教授建议借助专业软件优化呈现形式,将研究重难点置于核心位置,打造结构均衡的视觉效果,并强调需配套清晰的解决方案。在“可行性分析”环节,他提醒教师们聚焦研究基础、团队实力与平台资源,避免重复论证,以充分的论据强化申报说服力。最后,在“创新之处”部分,李教授寄语大家捕捉学术灵感,以敏锐的前沿洞察力,为申报书注入独特亮点。
整场讲座中,李志峰教授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讲解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剖析,又不乏具体生动的案例示范,精准回应了教师们在课题申报中的诸多困惑,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尾声,丁成忠副校长代表全体参会教师向李教授致以衷心感谢。此次讲座不仅为我校教师提供了课题申报的“实战宝典”,更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我校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