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0月20日19:30通过线上平台召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本次备课会聚焦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八章科学发展观,通过教师说课展示、集体研讨优化等环节,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注入新动能。会议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程权明主持,教授杜伦芳、副教授盛蕾等专家及教研室十余名教师参与研讨。
在说课展示环节,两位青年教师以生动的教学设计展现理论阐释的新思路。张静老师通过点线面三个维度精准拆解第七章的教学重难点,“点”上,她着重厘清“三个代表”重要论断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念界限,通过对比两者提出背景、核心指向与理论定位,帮助学生规避认知误区;“线”上,她以“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为逻辑主线,系统梳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尤其针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大核心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案例进行具象化解读;“面”上,她立足新时代视角,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传承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延续性与发展性,有效提升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张欣雨老师以“发展中的烦恼”为现实切入点,通过数据对比与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展开环节,她遵循“是什么-怎么办-如何评价”的逻辑顺序,逐层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的历史地位”三大主要内容。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感染力,她引入多个本土化、典型化的案例,例如运用武汉光谷、武汉东湖的案例来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路径;以“汶川山河已新”的重建成果为线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整场说课采用“案例导入-理论溯源-实践印证”的教学逻辑理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本次备课会深刻围绕第七章、第八章的重点内容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这两章的案例选用、教学方法、进度安排,通过专家的点评,让大家对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对如何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