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校党委书记丁德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伦芳、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靳路民、院长助理张丽一行四人来到贵州师范大学进行调研。
我们参观了该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近学院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的巨幅画像,画像下面“用真理之光照亮信仰之路”的鎏金大字在朝阳照耀下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也照进我们内心。走进一楼是学院陈列室,该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7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86.1%,硕博化程度达93.4%。学科建设、课程教改、科学研究和党建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二楼是教研室和教学办等教学办公区。走廊的红色文化宣传烘托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特色。
参观结束后,该校副校长欧阳恩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娅丽、院长汪勇在学院会议室与丁书记一行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主要围绕学院的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学习,我们了解到该学院经历了从最初不受学校重视、教师队伍涣散、教学科研水平不高到如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巨变,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博士,提高高级职称比例,由此带来了科研成果的突飞猛进。此次交流研讨获益匪浅。
7月17日,我们驱车来到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地处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率领千军万马,指挥若定,用兵如神,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的红军却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转战千里,成功杀出了包围圈,成就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书写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最得意之作”。
7月18日,我们参观了娄山关和遵义会议会址两个红色景点。娄山关位于遵义,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我们乘坐景区交通车,沿途两侧是悬崖陡峭、峻岭横空,顶峰处依稀可见布有弹痕的战壕和掩体,景区路边石碑上印刻着毛泽东著名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豪迈奔放,抒发了中国革命转折时的悲壮与欣喜,重读这首诗让人心潮澎湃。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聆听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同时对娄山关战役的重要意义有了清晰认识。在遵义会议开始前,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多次斗争,最终以我军歼灭黔军两个团而告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给了宝贵的战争资源,史称第一次娄山关战役。第二次娄山关战役发生在中央红军二渡赤水之后,此次战役正式拉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为我军向黔西向东发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娄山关经过了两次大战役,被载入了中央红军革命历史史册,两次战役的胜利,帮助中央红军实现了挥师北上的伟大战略计划。
参观娄山关之后我们驱车赶往遵义会议会址。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一底,青瓦灰墙。大门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这是一次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会议,集中解决当时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领导问题。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工农红军。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我们的贵州之行就圆满结束了。这座令人神往的红色之城——遵义,让我们流连忘返,整座城市弥漫着红色的味道,诉说着红色的故事,我们沉浸在革命年代血雨腥风的记忆中,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数感概都将化作一句话“坚定跟党走,永远感党恩”。我们必将带着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经验,带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和娄山关战役的革命火种,融入到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