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针针传艺润童心,寸寸匠心承万绪

作者:陆子成、林珑   时间:2025-07-16   点击数:

为践行湖北省“爱心托管班”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瑞雪爱心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13日在恩施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中心小学开设手工课程,力求实现美育劳育双育并举。

此次手工课程由小鹿老师开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恩施当地文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从植物拓印、西兰卡普瓶子画、做沙包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第一堂课,小鹿老师带领二、三、四年级的小朋友回溯炎黄,在古人智慧的启迪下,探寻植物拓印的奥秘。在孩子们的手下,明矾和食盐浸泡后的落叶与落花,经纸巾擦干、塑料薄膜覆盖,塑料瓶或石头的敲打,被棉布包裹——青汁迸溅,花瓣的胭脂在纤维间逃逸游走,叶脉骨骼的“咔嗒”声被拓进棉麻经纬。新石器时代的沼泽灵光,盛唐夹缬的敦煌星纹,随着孩童捶打的节奏苏醒。这方浸透草香的棉布,化身穿越时空的草本史记。

第二堂课,恩施土家族的手工织锦——西兰卡普,在二、三年级孩子们的画笔下,褪去了织机的厚重经纬,跃上了透明的塑料瓶身。小鹿老师将那些承载着千年山魂的繁复图样——连绵的“四十八勾”,朴拙的“岩墙花”,明艳的“凤穿牡丹”——简化成灵动的线条与色块,铺陈在孩子们眼前。笔尖游走,不再是丝线的穿梭,而是色彩的流淌。颜料在瓶身上蜿蜒、渗透、交融。那些古老的图腾符号,在他们稚拙的笔触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将土家先祖对山川万物的礼赞,凝练于一方方流转的透明天地之中。

第三堂课,成长的旧衣化身童年的玩伴。废弃布料在四年级孩子们的手中,褪去了岁月的黯淡与形骸的束缚,被裁剪、折叠、缝合,注入彩沙,成为一个个飞旋的沙包。小鹿老师以回针针法为重点,全回针的扎实、半回针的灵动、点回针的精巧、倒扎全回针的稳固——四种针法在布料的四角交错勾连,翻飞的针线、细密的针脚,仿佛无形的丝线,将此刻的专注、儿时的欢愉,与长辈指尖流淌的手艺悄然串联。沙粒在未缝合的缝隙里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布片渐渐合拢,鼓胀,一个个沙包雏形,就在这针线的经纬间悄然孕育。

此次手工课程,小鹿老师引领孩子们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物尽其用的智慧。课堂以动手实践为核心,重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传统手作的热爱,不仅希望能为孩子们播下耐心专注的种子,点亮创意表达的火花,更希望他们在指尖的跃动中触摸民族的纹章,于方寸的创造里感悟生活的温情。承万年情,传千载技。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邮编:430223 联系电话:招办027-81695660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