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王 贝
课程:制药实验
班级:制药1203班
授课时间:2023年4月 21日第1节课
地点:实验楼141-2
《制药实验》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后开设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制备原理、工艺过程、实验操作、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制药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本次课程的实验内容为甲基硫氧嘧啶原料药的制备。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嘧啶环类药物制备的原理、过程、操作等技能。
一、生活实例导入,润物细无声
“据统计,在我国,甲亢发病率为1.3%,甲减患病率为6.5%,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18.6%。几乎每5个人里就有1个人会被检出甲状腺结节。”课程伊始,王贝老师通过生活中的甲状腺疾病患病数据进行课程导入,接着王老师提出“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甲状腺疾病呢?”的问题,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思考,大家纷纷利用自己所学的《药物化学》等课程知识进行回答,实验室的气氛也热烈起来,看来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接着王老师介绍了抗甲状腺药物分为有硫脲类、碘和碘化物、放射性碘和β受体阻断药等四类,其中硫脲类药物主要用于甲亢治疗和甲状腺手术前的准备。硫脲类药物主要有甲基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等,那么这类药物如何合成呢?王老师自然而流畅地导入了本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甲基硫氧嘧啶的合成。
二、线上预习实验内容、线下教师讲解与学生实操相结合
在该实验课前三天,王老师通过学习通将本次实验课程的PPT、录制的实验操作视频在学习通发布,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甲基硫氧嘧啶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常用的其他合成方法的资料,并进行总结,再结合实验教材,完成该实验的预习报告,于上课前要求所有学生将预习报告交给老师批改。

实验讲解
上课时,王老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课程后,就开始从甲基硫氧嘧啶的化学结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临床应用、合成的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王老师重点讲解了本次实验采用乙酰乙酸乙酯和硫脲为原料合成甲基硫氧嘧啶的原理、实验操作、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接着,王老师提出“本次实验采用乙酰乙酸乙酯与硫脲合成甲基硫氧嘧啶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有同学回答是属于缩合反应,王老师就请该同学讲解该反应的反应机理,由于通过了线上预习学习过程,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大部分同学对反应机理的回答准确,预习效果良好。

学生搭建实验装置
作为实验课程的指导老师,王老师还示范了实验装置的搭建、反应中物料的加入、减压抽滤等操作,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规程做实验。只有严格规范的操作,才能得到纯度更高、质量更高的药品。讲解结束后,由于每组同学对于实验装置的搭建掌握程度不同,为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牢记机械搅拌装置搭建的要点,王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了班级首次搭建实验装置比赛,评选出搭建装置最平稳、最牢固、最快速的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才能快速成功完成实验操作,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三、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
在学生搭建装置,准备投料的过程中,王老师介绍了抗高血压药物缬沙坦药害事件,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在审查含有缬沙坦活性物质时发现,缬沙坦含有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致癌物。德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日本也相继发布了缬沙坦的召回公告。王老师通过药害事件引导同学们深思,要求学生在制药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操作及杂质的控制,以确保药品质量,为人类健康服务,同时唤起“制药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就是制备良心药,做有良心的“制药人”。

指导学生实验
另外,王老师还重点强调实验室安全,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增强学生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废液的规范回收,环境保护等细节。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数据记录详实,培养对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精益求精的实验态度。同学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到药物合成过程的严谨严肃,作为制药人,不仅要掌握到制备药物的方法,更是要增强制药人的使命感。作为未来药品生产行业的一员,必须遵守药品生产行业的规范:提高医药质量,保证医药安全有效,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本次实验,王老师以生活实例导入,采用线上预习结合线下课堂讲解,同时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不断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树立药品质量观念,培养学生作为“制药人”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