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夏·关”志愿服务团的暑期爱心夏令营里,跆拳道的呼喝、街舞的节奏与歌声的旋律交织成独特的夏日乐章,而放学后的家访之路,则让这份陪伴从课堂延伸到了更温暖的角落。
跆拳道课程上,老师带着同学们复习太极一章的完整动作,弓步冲拳时的发力声、转身格挡时的专注眼神,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既锻炼了协调性,也领会着“礼始礼终”的武道精神。重复练习中,有同学因动作不到位悄悄调整姿势,也有小伙伴互相提醒“转身要稳”,课堂里既有纪律感,又藏着少年人的互助暖意。

隔壁教室的街舞课则是另一种活力模样。老师分解着基础舞步,从脚步移动到手臂摆动,耐心纠正着每个细节。起初有些拘谨的孩子,在同伴的笑声和动感的音乐里渐渐放开,虽然动作还带着青涩,但跟着节奏晃动身体时,眼里的光芒藏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音乐课上,《sunshine》的旋律一响起,便有人跟着轻轻哼唱。老师引导大家分句学唱,跑调时的哄笑、找准音准后的雀跃,让这首关于阳光的歌,真的像阳光一样落进了每个人心里。

午后的暑气稍减时,志愿服务团的老师们分成几队,带着笔记本走向同学们的家。敲开家门时,迎接他们的有时是家长递来的凉白开,有时是孩子略显羞涩的笑脸。家访不只是简单的询问,更多的是像朋友聊天般的交流:聊孩子在家会不会跟着音乐跳舞,说课堂上那个总举手的小家伙其实有点怕黑,也听家长讲孩子写作业时的认真与偶尔的小马虎。老师们仔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特点——那个跆拳道课上很勇敢的男孩,原来在家会帮奶奶做家务;街舞学得快的女孩,其实喜欢画画。

这些记录将成为筛选代表性家访学生的依据。不同于单纯按“表现”挑选,老师们更在意“多样性”:既有课堂上活跃的孩子,也有关注默默努力的身影;既考虑不同的家庭背景,也兼顾孩子的兴趣特长。他们希望最终的样本能像拼图一样,拼出小关小学孩子们真实的成长状态,让后续的陪伴能更精准地贴近每个孩子的需求。

这个夏天,“夏·关”志愿服务团带来的不只是课程,更是一种双向的奔赴——孩子们在课堂上收获技能与快乐,老师们在陪伴中读懂成长的模样。当教育从“给予”变成“联结”,这个夏天的阳光,便会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留下比温度更长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