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华夏
  • English
  • 校长信箱
  • 校内网

华夏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华夏新闻 - 正文

【合格评估专题】体育学院:对接国家战略,整合优势资源,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来源: 作者:体育学院 摄影: 编辑:宣传部张慧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5-01-22

体育学院紧跟体育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结合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依托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近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体育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毕业生广受各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青睐。

一、办学以教师为本

(一)师德师风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学校各类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研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督导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的重要标准,要求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学院通过定期的教学例会,建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教师相互分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育人难题和解决方案,共同提升育人水平。

(二)教学水平

1.课堂教学

严格执行各类教学规章制度。学院严格规范课程教学前、中、后全过程。在授课前对教学资料(大纲、日历、教案)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在课中对教学常规、课堂组织严格把控,杜绝出现影响教学的事故发生;课后,做好课程的考核、考核资料上交工作,做到工作细致、严谨、清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严格杜绝了各类教学事故或实验中心安全事故的发生。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分为技术类课程、理论类课程两大类。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学院教师分方向精细打磨。技术类课程侧重于以TBL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为主促进学生技能习得的教学方法,理论类课程则更侧重于以“讲查做演”四阶教学法为主的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方法,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健全完善课程考评方式。体育专业技术类及理论类课程听课评价表依课程性质不同,进行分类设定。学生课程考核方式也依课程属性分为随堂考试、排考等形式,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比列分为4:6、5:5、6:4三种,技术类课程过程性考核融入测练、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理论类课程融入小组汇报讨论、社会调查、小论文等环节。考评方式比例设置合理、考核要素更为多元有效。

2.实践指导

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实操演练和安全科普知识学习,并依托于实训基地开展校园开放日,创建特色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一是特色实训验技能。在教授学生丰富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环境,在大自然的课堂中检验所学技能;组织学生走入乡村学校和大型体育赛事赛场,提前感知职业需要,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主观能动性与专业知识的契合度。

二是安全教育常态化。实习实训相关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料中融入安全急救知识,根据各课程及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急救教育,让学生重视教学安全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安全应急能力,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教授学生正确的安全知识技能。

三是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学院以校内各实训基地为载体,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为目标,积极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校园开放日”、“体育文化节”,将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提高校园体育设施利用率的同时,丰富校园体育第二课堂。

参加洪山区运动会保障工作

                             学生参加第七届军运会安保服务

(三)师资培训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确定为,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一专多能、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师资队伍。

1.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实践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双师型”专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针对现有师资理论科研型人才有所欠缺等问题,对青年教师加强内培,同时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的定期培训及相关学术讲座的学习,聘请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兼职老师及客座教授讲座等方式,提升系部整体理论及科研水平。

2.加强学术梯队培养。

校内教授专家团队实行传帮带,着力培养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实现在课题建设、学术论文、新型教材等方面的量变到质变,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和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学院还通过各类教学比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及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等措施,重点培养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3.重视青年教师培训。

学院现有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比较高,是未来高水平学科带头的储备人才。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副主任、教学骨干皆为青年教师。学院重点开展多种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项目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激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及一流课程申报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交流会、教学创新赛经验分享会、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交流分享会等,参加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与申报交流,参与和组织教师参加学院级、校级授课竞赛,新老师开展公开课等,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包括钻研组织教材的能力、了解和研究学生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以学生为本

(一)专业为王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立足湖北、服务长江经济带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强化实践、融合创新的原则,构建“学科融合+专业融合+产教融合”的目标体系,着力培养有技能、会策划、懂管理的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文科建设宣言》文件精神,强调“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以体育教育及体育产业文化人才需求为动力,立足湖北、服务区域体育教育发展,培养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服务中小学教育和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等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为纲

休闲体育专业对标“一流课程” 、“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 以休闲体育专业为试点,推动专业交叉融合,从初具特色向特色鲜明跨越。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高等教育与校政企的有效融通,努力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争创一流专业。

课程设置依据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教学依托校政企共建平台和产学研项目,以多元化的实践场景为特色,引导学生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休闲体育教研室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合学院教师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科交叉,搭建具有特色的三大课程模块。一是专业基础类课程,让学生具备丰盈的理论课程体系;二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以满足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必须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过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化理论知识,增加项目经验,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准备。同时,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了“基础性、针对性、时代性、动态性 ”的课程体系,践行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的立体教育体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制定了各类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等系列教学规章、制度。专业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规范,效果明显,评教结果显示,学生满意度达 95%以上,督导与同行评价优秀。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涵盖专项运动技能的六大类课程(传统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进行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依托校政企开展专业实践类课程(教育见习、研习、教育实习三层递进实践课程)、中小学生运动竞赛组织等,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基于OBE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为抓手,通过专业技能大赛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具有2个以上运动项目的技能资质证书。现已与襄阳市襄州区教育局、咸宁市教育局、武汉光谷第五小学、武汉光谷第六小学签订校政合作协议,与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湖北省足球协会、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洪山区教育局、武汉光谷二小、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汤逊湖校区)、武汉光谷实验中学等十余个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并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践及学历提升提供高质量平台。

                            参加光谷五小秋季运动会执裁

目前两系部教师团队及个人先后获得系列教科研成果及教学类奖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评省级一流课程1项、校级一流课程1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结项评审;获“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体育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

(三)实践为重

在体育学院教育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本,实践为重"的理念通过以下几个维度具体实施:

1.实习实训

学院通过校政、校企、校校多方面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充分考虑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从大一的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实践再到大三的课程实训,最后通过毕业实习,整个四年的实习实训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型能力。截止目前,体育学院共建立46个实习实训基地,涵盖了学校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2.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社会调研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校内训练+校外实践”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人民网提到,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学院借助独特的社会实践资源,为学生在寒暑假、周末、课余时间提供了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截止目前在校生人均参加社会实践活5次以上。如学生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志愿服务,常态化赛事服务保障等,服务立足武汉市,辐射湖北省及长江中下游,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全民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3. 综合训练

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综合训练包含了校队训练、专业技能大赛等,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校队训练,目前体育学院9支专业校队,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以专项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赛事,已获得多项荣誉奖项,通过校队训练既提升了学生的专项能力获得荣誉,也开阔学生视野。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环节的训练,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体育学院目前休闲体育、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均通过课余时间组织专业技能大赛,较好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三、教育以质量至上

(一)教学质量

1.五育培养质量

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含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习实训类课程等,五育并举综合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教学运行中严格落实各期教学执行计划、实际开课表等,认真组织落实备课、授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辅导答疑、作业及考试考查、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各项教学任务,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体育学院关于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试命题、监考等方面有严谨完善的执行和考评制度,并形成了“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管理闭环。按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每学期都会根据体育专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进行修订并严格执行,如需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会按照严格的审批流程操作。教师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制度,无教学事故发生。

二是科学管理教学流程。体育学院依托于合理完整的教学管理闭环,保证了每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的教学流程是“提前明确教学计划--适当安排授课教师--及时检查教学资料--适时监督课堂运行--严格审批考试内容--强化关注学情分析--持续完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备、教、查、督、批、析、改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

三是多维监控教学质量。质量监控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院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健全系级质量保障组织,构建了学生、督导、教学负责人和同行“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实行常态监督、定期监督、跟踪监督、动态监督、评教监督五环节的监控体系。

五环质量监控体系

2.育人成效

2022年至2024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奖励146次。在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华中地区共有12人获奖,在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2人获得金奖,6人获得铜奖。在湖北省体育产业专业技能大赛中4人获得银奖,在全国赛中5人获得银奖。体育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每年都会组织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证书考试。截至2024年8月,体育学院学生共有876人次获得了多项职业认证,其中36人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考核,282人获得定向、足球、赛艇、拉丁舞、营地、攀岩、篮球体育社会指导员证,12人获得赛艇教练员证,82人获得足球教练员证,66人获得足球裁判员证,52人获得健身健美教练员证,16人获得高山滑雪二级裁判员证,366人获得普通话水平证书,46人获得救护员证。此外,269名学生取得了驾照,266人参加了省市各类比赛志愿者服务。截至2024年8月底,体育专业学生共计参与了足球、武术、定向等赛事的执裁工作90场326人次,并组织了26场营地教育活动,共计培养、培训了500余名体育专业人才。师生团队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在志愿者活动中,共有464人次参与了省市各类比赛的志愿者服务。

2.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态,真实、深入地了解体育教学运行情况,教师教学各环节规范情况,以及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并有较高的课程体验感。通过督导、同行听课、学生评教、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工作,学院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满意度,并通过学生座谈、期中教学检查等措施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近三年学生和督导教学评价中,评价为良好及以上的课程和教师占比均为 100%。从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认为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有序,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学院在对24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中,发布了《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体育学院2024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185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70份。问卷结查显示: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看,毕业生就业单位私营企业占比较高;在岗位层级上看,一般员工占比最高为77.78%,与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相似,基本上都是各个企业基层的中流砥柱;从工作满意度看,大多数对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强度等方面表示出比较乐观心态。毕业生在职业规划和工作心态上较为成熟,与学院老师帮扶和指导有关;在薪资满意度、福利满意度、职场发展满意度三项上,不满意和极不满意均占比最低。这与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有关,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市场发展认知和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从毕业生调换工作的次数上和调换工作意愿上看,学生对于所做工作满意度较高,对于未来职务升迁和薪资上涨有比较充足的信心,并具备一定的长远的生活和工作的规划。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 94.11%,考研率为 7.51%,另有部分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和体育教师编制。

2.2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院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加书面问卷、电话加电子问卷二种方式开展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查。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收回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7%,调查对象涉及22届和23届毕业生及所在单位,结果显示:广大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培养体制完善,毕业生总体素质很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吻合,思想积极上进,团结周围员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业务中能起到一名优秀骨干的作用。95.8%以上用人单位认为专业设置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单位用人要求,66.67%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很强,80%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牢固扎实,业务素质较高,能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二)学生质量

体育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质量的培养,通过学风建设、学生指导和学生服务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学院以“严谨、求实、创新、奋进”为学风导向,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会、学术讲座、考研动员大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加强考风考纪教育,营造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指导体系,包括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设立导师班主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建议;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此外,学院还积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育学院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质量至上为核心理念,今后还将通过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

邮编:430223

党政办电话:027-81695555

招生专线:027-81695660   027-87921666

就业电话: 027-81695564   027-81695562

信访电话:027-81697375

版权所有: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鄂ICP备11015548号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646号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