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经典著作,在当下还有价值么?”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诞生300周年的 6月5日晚,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杨艳琳教授应邀走进我校,在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一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思想的当代价值”为题的通识讲座。

杨老师将此次讲座内容分为“亚当·斯密的个人简历”、“《国富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和“《国富论》的当代价值”四个部分,带领同学们走进这部经典著作,读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一生,既是传奇的一生,也是矛盾的一生,他天赋异禀,14岁就读格拉斯哥大学,17岁入读牛津大学,28岁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学教授、35岁任副校长;但同时又素有‘宅男’之称,读书时经常废寝忘食,一生未婚也没有子嗣。”首先,杨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总结亚当·斯密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和处世之道,并且用自身经历引出这部著作——《国富论》,向大家讲述了读《国富论》的必要性及有用性。他指出,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现在两部著作中,一部是被视为伦理学经典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则是被奉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的《国富论》。

其次,他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向同学们详细地分析了亚当·斯密创作《国富论》的时代背景,全面地介绍了全书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细致地讲解了主要理论对宏观、微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理论的缺点或不足。他表示,《国富论》对近代初期主要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做了系统的描述,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践研究,将经济学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虽然《国富论》自1776年发表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近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但其核心思想仍然能解释和指导当下各国的经济发展。”最后,杨老师指出,对中国来说,在宏观层面,中国对内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的“一带一路”对外扩大开放,正是“看不见的手”原理与政府有效政策完美运用的体现;在微观层面,股份制改革、“996”过度加班的工作制度、节俭消费等,以及社会层面的低龄留学、户籍制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社会问题都能够在《国富论》的思想中找寻答案。
讲座结束后,一名来自商学院的同学表示,通过杨老师的讲座,打破了我对经典著作晦涩难懂的认知,在杨老师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国富论》虽然成书已有两百多年,但书中阐释的思想和理论,不仅让我学习了经济学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同时,它对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今后我一定要多读书、读经典,养成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