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首页栏目 > 学院要闻 > 正文

【华夏商务运营工作室】匠心传承,创新赋能——汉派木雕传承人张静谈非遗技艺的破局与新生

发表时间:2025-04-14 13:47 作者:陈俊颖 张悦悦 陈玲 摄影: 来源:

一把刻刀,三十载春秋。在机械轰鸣与流量喧嚣的时代,汉派木雕传承人张静用双手凿刻的不只是木头,更是一场传统技艺的生存实验。从鼎盛时期的“千匠之城”到工业化冲击下的“濒危绝唱”,从高校课堂的数字化革新到百万级流量的破圈传播,她以非遗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劈波前行,以“守正创新”的信念,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时代生命力。

就在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找到了她,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一、从师徒相授到高校传承:让木雕技艺“活”在当下

1968年出生的张静,师从大师邓道航,历经三十余年磨砺,其作品斩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国内外奖项。2019年,她被授予“武汉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后来,张静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带入大学讲堂——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升级为系统化课程体系,让千年技艺在青春校园里重获新生。

张静说“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它需要与年轻人的生活发生共鸣”,她在武汉城市学院、武汉传媒学院开设木雕课程,创立“楚兮木艺工作室”,将汉派木雕的浮雕透雕技法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无私的她将自己精湛的技艺传授给学生,她的课堂里,传统花鸟纹样与动漫IP共生,榫卯结构遇上极简家具设计,学生们用抖音直播雕刻过程,用3D建模重构传统器型。她认为:“时代日新月异,需要让年轻人走进木雕文化,让年轻人觉得酷,非遗才有未来。”

二、非遗传承困境:非遗木雕的生存拷问

谈到传承现状,张静指出,尽管武汉木雕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她坦言“武汉木雕的学艺周期五年起步,对学艺者的艺术素养、耐心乃至经济承受能力都是考验。许多年轻人即便有心传承,也难敌现代职业‘短平快’的诱惑”;另一方面,工业浪潮的冲击力正全方位挤压着传统木雕的生存空间——机械化生产的日用品以低廉价格抢占市场,传统日用手工艺品被流水线产品替代,而高端艺术品市场虽具潜力,却因受众狭窄、消费门槛高难以规模化突破。更严峻的是,整个非遗木雕市场在机械化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夹击下持续萎缩,行业正被迫在坚守传统技艺与探索产业化转型的钢丝上艰难前行。

张静谈汉派木雕发展现状

三、破局之道:非遗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奔赴

面对重重困境,张静以“守文化之根,铸时代之魂”为理念,积极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力深度融合的突围之路。

1.技术赋能:数字化激活千年技艺基因

张静认为:“科技不是传统的敌人,而是让它走得更远的伙伴。”张静的创作已经革新,使用AI辅助设计将构图效率提升;引入3D雕刻机处理粗胚,匠人专注核心技艺的精修,保留了手工刀痕的原始爆发力;运用3D扫描技术建立汉派木雕数字基因库。“我们用科技解放重复劳动,但文化解读与艺术创造仍然保持人的温度。”

2. 模式革新:产业化开辟传承新赛道

张静带领师生团队,将汉派木雕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出文创产品——楚式云纹的文具系列,让非遗从展柜走进书桌;与湖北省博物馆合作,将编钟元素与生肖文化结合,设计出红木生肖挂牌,文物图案拓印跃然木上,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可带走的楚文化”。在张静看来,“非遗+商业不是妥协,而是让传统文化自己赚到传播的流量和生存的资本”。

在访谈中,张静教授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到武汉木雕的传承与传播中来。她认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应该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可以通过学习木雕技艺、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武汉木雕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与张静教授合影

张静的工作台上,一边是祖传的雕花工具箱,一边是正在渲染3D模型的电脑。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正是非遗传承最美的姿态:既不忘“一木一世界”的匠心情怀,更敢闯“数实融合”的新生之路。当古老的刻刀遇上数字时代的浪潮,汉派木雕的故事证明:真正的传统,永远不会被时代打败。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

邮编:430223 联系电话:院办027-81695657  学工办027-81695658


学 院 微 信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