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学生工作办公室 刘浩
有一首歌这样唱着,“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我想在座的各位小时候可能都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愿望,也做过这样的游戏。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老师,为了这个梦想,常常召集几个更小的小孩,墙上挂上一个小铃铛,用手摇几下表示上课,然后便摇头晃脑的讲起了连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那时我就仰慕于神圣的教师职业,希冀成为歌中那美丽的角色。于是,毕业以后便怀揣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华夏学院圆了我的教师梦。短短两年,我却深深的感受到了为人师的不易。
贾平凹有这样一幅对联: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个字回答足矣,那便是 “师德”, 便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的全部生命。
卢梭说过:“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
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
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
《中国教育报》刊载过:北京市“十杰教师”孙维刚被他的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考入清华大学的王一同学在回忆到他中学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有的几套旧衣……。虽然现在我们不在孙老师身边,但他的教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脑海中。”
师德无价啊,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孙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可初登杏坛的我们却还差得太远。
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认真的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当我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他们知识,却发现他们学习并不认真。曾经,我们也伤心过、恼火过,但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又能表现出很多让人欲罢不能的欣慰和感动,又一次次的激励我们用更高尚的德行来教育和感化他们。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与这些学生相处,你会渐渐感觉到他们被赋予新时代特征的个性——也许他们的言语和表现少不了几许顽劣和卤莽;也许他们的思维和行动还欠缺几分理性和沉稳。但只要用心发现,他们其实很想与你接近,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渴望着你的关注,企盼着你的关爱,在意你的关怀。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这一点,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你在他心中也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化解这一叉的奥妙,便是“爱”,便是高尚的“师德”。
当我们和学生敞开心扉促膝交谈的时候,当我们倾心投入和学生们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们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祝福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欢乐,这便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特有的快乐。
我们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是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的谆谆教诲,正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教师的道德品格终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