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风采 > 正文

【课堂写真】程小芳:思政引领教学 提升育人价值

发表时间:2023-03-12 14:18 作者:陈雪梅 摄影: 来源:教学督导办公室

授课教师:程小芳
课程:金融风险管理
班级:经融1201-2
时间:2023年3月2日 第1节
地点:3-302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经济与金融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积极思考并寻找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的机会,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自然、顺畅、有机、富有逻辑地融入知识点和课程教学之中。该课程有四个目标:学习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模式和策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增强学术研究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案例导入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很容易演变成整个金融行业的风险。程老师以“包商银行被接管”案例作为载体,展开了思政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教育。程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包商银行被接管的始末。针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解剖和理论应用,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对包商银行案例中大股东占款就累计高达1500亿元,且每年的利息就多达百亿元,长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预期后果深受震动。对国家接管包商银行过程中资产负债清查、账务清理、价值重估和资本核实进行实例剖析,将复杂的理论逻辑投射真实案例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直观地感受到商业银行一旦发生风险的巨大危害性,体会到“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国家行政力量对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及时干预的正确性。

程老师带领学生从党的领导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监管失效三个层次上对包商银行遭遇此次重大风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分析了包商银行业务部门大量通过虚列开支以及虚开发票,不正当关联交易、资金担保及资金占用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费用薪酬化”等包商银行潜规则等各种行为乱象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学生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的直接危害有了更清晰透彻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保证金融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情况下,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和约束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保证基层党组织对业务经营和从业人员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有效性。

二、融入二十大精神

程老师从二十大精神中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求出发,阐述控制好商业银行的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与国家政策指导相契合。针对“既然中国是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政府为何还要这么普遍干预金融体系”的质疑,阐述了中国政府实施总体的双轨制改革策略。并举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资产率超过30%,但没有人去挤兑银行,原因就在于存款人相信政府,政府用国家信用背书,为金融风险兜底。结合国外的真实教训以及中国的成功经验,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政府正确引导和适当干预金融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强力支撑作用和必要性。

图片2.jpg


三、价值引领
    程老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是商学院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背景下,优秀的实践落地。程老师的课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程老师谈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全部课程,融入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研究等所有资源全部要素,贯穿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所有环节全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以“课程思政”为主线,融通“思政课程”,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

邮编:430223 联系电话:院办027-81695657  学工办027-81695658


学 院 微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