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与管理系通过多方调研论证,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能力——课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模式和方案的确定,得益于系内多年来广泛深入开展的校企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与我系开展各类合作的单位超过50家,签订正式协议的有36家,其中包括江钻股份、九州通医药集团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受益师生达到3000人次。
纵观近些年校企合作的运行情况,绝大多数单位合作诚意好,利用效率高,师生收益多。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七种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
1、互建基地。即学院在企业挂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企方在学院授牌人才培养基地。此种方式是校企合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通用的合作模式之一,双方合作空间比较大,灵活性强,能直接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需求。从07年开始,我们先后与中百仓储、圆通物流、江钻股份、九州通医药集团、东风汽车等多家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部分毕业生通过实习获得了就业岗位。
2、专业分方向。在专业建设的数次调研中,市场或用人单位某方面人才紧缺缺的信号给了我们启示,从而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分类培养模式。我们先后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开设了房地产营销、药品营销、汽车营销;在物流管理专业开始了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在工商管理专业开始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务等专业方向
3、合办订单班。订单班的探索源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需求,从09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与武汉天风证券公司合作开设了“天风证券班”,首期开班选拔招收30名学生,打包解决了近一个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14年5月,我们与九州通医药集团联合开办了“中药营销班”,目前正在规划建立“九州通物流班”。几年来,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订单班培养模式,即大三下学年组织宣讲选拔,初步确定订单班人选;大三暑假期间订单班学员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增进双方的了解适应;9月初确定正式人选,10月份理论课结课后组织学员到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和顶岗试用。期间的培训课程和考核过程由校企双方联合进行规划实施,部分课程进行学分互认;培训试用周期结束后即可签订三方协议,享受与企业正式员工同等待遇。此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企方提前介入,专题规划,将试用期和实习期、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合二为一,学员从大四上学期开始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从而大大缩短试用周期,人才储备的稳定性比较好。
4、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前期,我们部分教师在中百仓储、圆通物流、武汉特试特等公司开展了短期的挂职锻炼。目前,我们已与九州通医药集团达成“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主管进学校兼职授课”的合作框架,双方正着手清理人员名单和简历,计划从14年寒假开始,利用2-3年时间对全系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线教师全覆盖。
5、冠名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近年来,周黑鸭、娃哈哈、九州通中药等公司与我们多次合作,垫资提供实物和奖金冠名支持学生实操训练和营销策划大赛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接触行业和进入企业人才储备库的机会。
6、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校企双方结合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和实际需求,选定相关课题开展横向项目合作。截止目前,我系教师承接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尚拓国际户外用品公司等公司企业内训、战略规划、品牌形象设计、业务咨询类横向课题5项,直接参与课题的师生达10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7、电子商务代运营。14年4月份,我们与尚拓国际(香港)户外用品公司合作建立首家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公司开展电子商务代运营业务。运营中心由电子商务教研室专职教师负责全程规划和指导、具体交由电子商务协会的学生运营管理。这是我们首次探索与企业共建电商运营中心,待运作模式成熟之后还会考虑引进更多的合作单位。
在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后期,经济与管理系将在深化以“走出去”为主要形式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尝试“引进来”,吸引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