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凝聚转型发展共识,探索转型发展路径,交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校园网特开通《专家谈转型》专栏。本期由汽车工程系主任唐新蓬教授为大家介绍该系汽车工程专业集群转型的经验、思考。
问:唐教授您好,我院已获批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高校,而汽车工程专业集群也被列为试点专业集群。目前,还有很多人对“转型”感到困惑,很多学生误认为转型就是转向高职教育,您帮我们解释一下吧。
答:目前我们对于转型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把观念转变过来,要正确认识和定位“转型发展”。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问题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而独立学院本身是一个新事物,由民间资本发起,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面向市场。我们的转型发展也是面向市场的,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的灵活性来适应市场发展。
我们首先要将“技术”和“技能”区别开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职等职业教育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而我们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既不能完全不重视理论,也不能完全偏向实用主义,当然也不能去追求专业理论上“很深很宽”。我认为我们的应用型人才瞄准的是为企业培养至少中级以上技术和管理研发人才,这也是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培养人才所努力的方向。比如,我们系已经启动了“正通精英班“,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问:听您这样一解释感觉清楚多了。那么具体就汽车系而言,有哪些内在的需求推动我们去转型发展?
答:为了转型发展我系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
我们的培养目标、教学环节、市场引导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沿用母体高校体系,以设计研发为主。二是我们的现有培养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按照现有的设计,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是安排在大四,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这最后一年正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学生本应在最后一年完成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质的飞跃,但实际当中学生会将最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找工作,这使得计划中的教学培养方案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三是专业应用能力显得有点苍白,尽管目前我系每个毕业生人均约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但从事技术研发的能力还比较低,按照专业就业的人数较少。四是市场引导能力不够。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科技创新,依赖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际择业过程中,往往会也因为地域、待遇等问题而放弃专业就业岗位,导致企业有需求、学生不愿意去的局面,这个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和了解市场,加强引导,重视就业质量。
与企业的合作,是转型的关键。对我系目前来说,合作的中小企业多,与行业的骨干大型企业从数量和深度上还要拓展。
问:人才培养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关于汽车系转型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方面有哪些思路和创新?
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启动“3+1”模块、“订单班”等人才培养计划,这是各系都在进行的一些基本措施。我系与其他系不同之处在于,汽车系以产品研究为主,是多科学知识的融合。因此,我们提出“提高教学培养方案的柔性”的基本思路,发挥多学科资源优势,进行专业融合,在汽车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交叉专业方向,提高汽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能力。我们计划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机电系和人文与艺术系(工业设计)分别联合开办汽车电子与智能控制、汽车市场营销与技术服务、车身造型与设计3个交叉专业方向,形成汽车工程专业集群。
在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实验教学建设。我们要建立一个以“校内实验中心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龙头,以学科专业群共享平台为基础,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与创新实验等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引进来,即引进资金、场地、校外技术人员。首先,加强实验室建设,在现有1个专业教室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专业课程教室,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室、汽车设计课程教室和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室,实现软件设计、3D打印、智能控制等技术。其次,加强综合实训场所建设,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的维修及保养车间,完善汽车专业的实训体系,大幅提高我院汽车专业毕业生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之成为拓宽我系学生勤工俭学与实践学习的基地。如今基本方案和投资计划已大致成形,亟待解决的是场地问题。
第二,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我院现有多个小型校外实践基地,但这些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大型的校外实践基地,与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问:双师型队伍建设是高校转型发展中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汽车系在培养双师型队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我们汽车系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含实验中心实验技术人员6人)。其中教授5人,约为 22% ;副教授5人(其中含高级工程师 2 人),约为20%;双师型教师12人,占教师总数的50%。职称结构合理。
我们认为,“双师型”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双重要求。具体做法上,我们一是要继续引进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主要承担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的教学任务;二是在实践课安排上合理“搭配”,发挥高技能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三是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公司实践锻炼,掌握行业进展和专业技能;四是坚持利用实验中心设施设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考核,不断扩大考核范围,逐步提高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教育、师德教育;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

问:我院转型发展对我们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和挑战?
答:转型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老师来说,要适应转型发展仅仅能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和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对接。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方法,在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美国已经出现了“智慧教学”、“协商式学习”、“网络学习”、“在线学习”等混合教学模式。这都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如果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我们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应的创新。我们的教学管理要建立一种创新教学方法的制度。
对于学生来说,要以得到行业认可为目标。既要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动手能力。不仅是能获取知识,还要具备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吴院长说的“学会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进行“评价创新”和“考核创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在什么程度上掌握了学校认可的内容”,当然这个也不能说完全不对,但需要完善,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满分的学生通常不会要,既要看成绩,也要看能力。

问: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学院顺利实现转型发展,我们将有哪些收获?
答:如果转型发展成功,最大的一个好处是我们的学生将得到社会以及行业的充分认可,也就是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会得到很大提高。另外我们的办学条件特别是硬件设施、教师成长进步都会得到一个飞跃。
(文\李甜 图\张培杰 编辑\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