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吴春姗在封城四十多天后第一次回到学校。她说,看到校门的那一刻内心莫名激动,“刚好那天的太阳挺好的,我就觉得春暖花开的日子不远了,到华夏相聚的日子也不远了”。车开到校门口,有几辆车在排队等候测量体温和登记身份。“他们都穿着防护服,看不出谁是谁,我就准备给我测体温的老师说一声‘嗨,你好啊,我来了’,但车窗摇下来之后,我最终没好意思没说出口”,吴春姗说。
接到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的征用通知后,学校立刻就行动起来了。第二天,一呼百应,130多位在汉教职工志愿者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亲手到每间宿舍整理学生物品。吴春姗在朋友圈看到了其他同事的工作照,感觉到一阵温暖。她说:“在华夏工作多年,我能够想象到这样感人的场面,那时候我真没想过出门的风险,就觉得这个时候自己也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想做点什么。”当天晚上10点,宿舍初步清理工作完成,等待临时施工改造。上了一整天网课的吴春姗联系学院领导,希望也能出点力。
在这次志愿工作中,吴春姗和另外三位老师一起负责3号学生宿舍楼的巡查工作,查看宿舍水电等基础设施,并监督工人施工情况。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7点,她们逐一排查了每间宿舍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宿舍中的热水供应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康复观察用的房间需要将学生的床铺和家具进行封闭打围,只保留走道和卫生间供使用。为了尽可能地保障学生物品的安全,围布必须从顶到底完全遮蔽,并且不能留有空隙。逐个宿舍巡视检查,低头、仰头、弯腰、起身,步数也蹭蹭地往上涨。一天下来,人很是疲累。吴春姗觉得,能够在这个时候为学校和武汉尽点力,内心是很满足的。“说起来我也勉强算是在一线抗过疫的呢”,吴春姗笑着说。
最先发现吴春姗生日“秘密”的,是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余朝阳,可之前分配任务时,他并不知道。“要是知道那天是她生日,我说什么都不会让她到学校值班”,余朝阳说。他在工作群里发了张吴春姗的工作照,告诉了大家这一消息。随后,在宿舍楼一同工作的同事们只要碰到吴春姗,都不约而同地跟她说,生日快乐。吴春姗起初还觉得纳闷,怎么大家都知道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她说,当下最要紧的是赶快让疫情得到控制,只有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学校能开学开课,自己就很快乐了。这个特殊的生日,吴春姗累得心甘情愿,也累得热血澎湃。

作为一线教师,吴春姗的这个漫长“假期”过得很是充实。从2月初开始,她就和其他老师们一起,反复备课、录课。在线开课之后,她除了要完成在线教学任务,还利用“学习通”平台和QQ课堂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吴春姗负责教授《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这两门课程。为了弥补在线教学的一些不足,她在上课过程中设置了一些特别环节或者作业,还经常与同学们一同抒发内心的希望,表达共同抗疫的心情,为华夏加油,为武汉加油。

众志成城,全民抗疫,越来越多的希望能够为抗疫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武汉人汇聚到社区志愿者大军当中。吴春姗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成为了一名“社区网格员”。她说,自己居住在一个拥有1.7万人的大型社区,在社区里面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志愿者网格员。帮助大家订购蔬菜,采购所需物品,并给行动不便的群众送货上门,这是她的工作日常。其实,对于疫情,吴春姗一开始也是恐惧的,也因为疫情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后来慢慢地平静下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我发现做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快乐而且能够消除恐惧,大家聚在一起,会发觉自己特别有力量”,吴春姗感慨道。
从吴春姗第一次出门当志愿者时儿子说“妈妈你不要去”到现在儿子对着视频中的她说“妈妈你好好工作早点回家”。吴春姗用言传身教的形式为自己8岁的儿子上了生动的一课,同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坚强勇敢,无私奉献的火种。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没有硝烟的战“疫”里,涌现了许许多多弃妆从戎,奔赴一线的巾帼英雄。抗疫“硬核”院士李兰娟,疫情上报的先行者张继先医生,自主研发试剂盒加快新冠病毒确诊速度的陈薇少将以及那些始终坚守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女战士们。
在华夏的战“疫”里,也同样涌现出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女战士”,她们不顾风险,扛起责任,用自己的方式为给脚下的这片土地凝聚力量。
清晨的那缕阳光破除迷雾,
也扫除了我心中近期的阴霾。
武汉封城已四十二天,
空巷的江城将成为我们终身的记忆。
想看东湖绿道的杨柳拂岸,
想听磨山山顶的袅袅楚音,
想念那自由的行走和畅快的呼吸。
曾许愿我的武汉今日能解禁,
因为也期待小小的生日实现大大的愿望。
愿景常在,繁花待开,
疫情无情,但人间有爱,
我的武汉——等你归来!
在学校做了一天宿舍巡查志愿工作的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春姗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祝自己生日快乐,期待春暖花开,疫情尽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