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改造的新冠肺炎康复隔离区交付的日子。下午,7栋学生宿舍3000个房间的最后验收工作接近尾声,综合保障部部长李海燕稍微松了一口气。午饭过后,她从满满当当的工作日程中抽出一点时间在办公室接受了采访。前晚凌晨1点40分,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后,李海燕得空在微信上回复了记者两天前的采访邀请。近一周来,每天从早上七点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已是常态。略显疲态的她首先对没有及时回复记者的信息表示了歉意。
位于综合楼六楼的办公室陈设一如既往,只是稍微有点凌乱。沙发上放着枕头和被子,办公桌后的椅子上搭着好几件外套,一切隐约留存着近期昼夜不分忙碌的痕迹。茶几旁,一盆翠绿的君子兰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昂然挺立,如它的主人一般,典雅、坚强、刚毅。

3月1日,学校接到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通知,征用学生宿舍3000间,用于新冠肺炎康复市民隔离观察。根据通知要求,学校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配合市政方改造出3000间学生宿舍,作为硚口、江汉两区康复出院市民观察点。疫情就是命令。作为综合保障部的领头羊和学校防控指挥部的重要成员,李海燕没来及得多想,便争分夺秒地投入“战备状态”。当晚,学校召开紧急协调会,作为调度协调组负责人,李海燕所在的综合保障部挑起了整个改造工程的大梁。
运筹帷幄的“协商”专家
作为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综保部部长,工作中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开展项目招标、与施工方谈判、商定合同条款、验收工程质量等工作,对于李海燕来说是“家常便饭”。多年工作的打磨,早已练就了她细致缜密的思维、伶牙俐齿的口才、雷厉风行的作风。任何施工合同的漏洞,都逃不出她的“火眼金睛”,每个决策细节,她都会稳妥地权衡利弊。精明、能干、果敢,巾帼不让须眉,是她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在商务谈判方面,她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专家”。然而这次康复驿站的改造工程,却让李海燕感到压力巨大。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改造,而是一场需要运筹帷幄的“战役”。
如何配合好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按要求时间节点和工程标准做好康复点的改造,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这是李海燕首先要面临的一大考验。水、电、网设施如何改造?宿舍设备要如何妥善封存保管?在3月1日召开的学校紧急协调会上,她与学校防疫工作指挥部成员紧密协商,敲定了初步工作方案。下午,硚口、江汉两区负责人来校实地考察,李海燕带领综保部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并现场办公,就封闭区域划分、房间数量及分布、基础设施设备改造、交通出入管理、消杀工作、垃圾处理、公共设施维护及原貌修复等细节问题展开协商,并达成初步意见。
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封城的第39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她要面临的下一个难题,是解决改造工程的供应链问题。疫情肆虐,交通管控严格,水电网供应商受制于人员、交通难题,更不愿担着生命风险承接改造工程。平时让工作人员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问题,此时李海燕必须亲自打电话,一个个“谈判”。“在特殊时期解决设备供应问题太难了,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尽一切办法,才终于说服原供应商来校参与工程的设备改造。”
“整个改造期间,协商环节是‘最难啃的骨头’。”李海燕坦言,事关全校师生健康安全和学校的整体利益,必须未雨绸缪,做好预判和风险评估,明确权利义务,事无俱细,考虑周全。“我每天睡觉前要把所有事情在脑子里过一遍,检查哪个环节有纰漏,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则是想好今天必须要做什么。明明很疲惫却又失眠,大脑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生怕一招不慎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改造工程的劳心“统筹”
接到市防控指挥部通知不到24小时,学生宿舍改造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但于省内外严格的交通管控,李海燕所带领的综合保障部团队,有一半业务熟练的精兵强将身在外地,无法返汉。1号晚,李海燕紧集召集员工线上线下会议,当天她要求团队首先落实三项工作:一是拟定部门工作方案及职责小组分工,二是绘制学校地形图,明确改造区域、隔离分区及使用布局,三是对改造工程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预判,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部门所有工作人员进入紧急工作状态,每个人员配备床品一套,“随时做好睡办公室的准备”。她要求每天工作结束无论几点,必须召开总结会,并形成工作日志上报。事实上,部门的叶志强、涂红兵、黄大伟、黄建华等男员工自1号接到任务起,都没再回过家,24小时校内待命。全体管理人员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稍作休息。他们是这场战“疫”改造工程中后勤保障的中流砥柱。

让李海燕感动的是,听说学校被征用的消息后,学校一百多名在汉员工,主动要求回校参与宿舍整理工作。作为调度协调组组长,李海燕带领部门员工,1号通宵加班编制出次日清场人员分工表,与人力资源部合作,协调分配各学院在汉教职工工作,并为返校教职工紧急办理通行证。7栋楼、3000间宿舍的整理工作任务量巨大,学生及家长关注度极高。一百多号人,硬是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完成了这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了一场漂亮的“硬战”。
与此同时,综保部在汉的20余名员工(含所有保安)及后勤服务员工分工明确,从各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也各履其职,虽然人手依然紧张,但工作进展有条不紊。网络、生活热水供应商开始进场改造,水电维修、安全管理、物资搬运、车辆调度、教职工供餐安排等琐细工作,李海燕均了然于心。她特别说道,关键时刻,综保部的保卫人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名员工一人“身兼多职”。行政楼前的测温灭菌站在没有安装工人和图纸的情况下,由涂红兵带着保安自行摸索安装起来并投入使用。在日夜巡逻的同时,保安们还兼从事保洁、消毒、搬运、维修、防护物资、捐赠物资出入库管理等工作。“需要保洁员时他们就是保洁,需要维修工时他们就是维修工,需要搬运工时他们就是搬运,需要统计员时他们就是统计员……”李海燕感慨说道。
而综保部员工黄大伟则透露,综保部内部管理严格并注重管理创新,平时李海燕部长对员工实行轮岗制管理,着力培养多面手。这种管理方式在此次疫情期间尤其凸显了作用。
3号开始,学校的门岗异常忙碌。两区准备的床品、围布、床架均等物资开始陆续进场,施工方夜以继日施工。做好与区防疫指挥部进场人员的水电网服务对接,引导施工方有序安排材料及物资进场,监督布场人员的相关操作规范,并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物品安全,成为李海燕又要关注的头等大事。在她的建议下,学校紧急召集30多位中层干部及在汉员工,加强了学生宿舍改造区的日夜巡逻管理。
为了保障康复观察人员住宿环境,当天她还就康复观察区WIFI网络覆盖、电吹风使用、热水供应时间及使用方式等细节问题,与两区防疫指挥部、设备供应商、施工方多方协商,最终达成优化方案。
“工作一环紧扣一环,就像升级打怪一样,闯过一关还有更难的一关在等你,丝毫来不得半点松懈,必须有前瞻性,提前考虑到各个细节。”在3号晚十点的工作例会上,李海燕对她的团队强调工作要求。
完成宿舍改造交付手续后,综保部还需联系公安、消防部门协助管理、整合资源协调转运车辆、落实水电网络服务对接、审定垃圾站选址方案、做好隔离区打围及周边环境维护……只是稍微松了一口气的李海燕,转身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3月5日下午,李海燕参加了学校康复观察点综合协调组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暨“不忘初心担使命、合力同心抗疫情”主题党日活动。会上,她被任命为康复观察点综合协调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并带头领誓,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了作为华夏“疫”线“战士”的信心与使命。

社区服务的贴心“管家”
时间拨回到春节期间。1月下旬,疫情蔓延迅速,武汉封城令一发,李海燕敏锐想到校园的安全管理要立即升级。校园开始每日定时消杀,学校后门关闭,前门进出需严格登记检测体温。封闭校园的通知发出后,校内值守的楼管、宿管、保安等30多名员工及家属的日常生活面临困难。综合保障部第一时间担当起“社区服务”的责任。李海燕则义不容辞地当起社区服务的“大管家”。综保部迅速建起“留校职工防疫生活”微信群,嘱咐员工们每日汇报健康情况、监测体温,分发口罩防护品。每日由综保部管理人员统计员工生活需求,帮助员工家庭买菜分菜、买菜送药,俨然成为贴心的“社区服务工作者”。看到团队成员每日辛苦奔波,有的男职工头发渐长、影响形象,细心的李海燕还找来自家的理发工具,帮他们理发,让每个人都以精神清爽的面貌投入工作中。
2月26晚,楼管李师傅疾病发作,综保部副部长叶志强第一时间送他上医院挂号。此前因为病情反复,综保部前后专程帮他购买药品、血压计等物品四五次。除此之外,对于住在校外的困难师生,李海燕也要求综保部必须竭尽所能提供帮助。接到王玉老师的求助电话后,综保部专程派人开车两次带她从青山送哥哥的透析药品到司门口和医院,并为她家送去100个口罩及防护物资;得知外语学院因实习滞留武汉的外地学生金同学没有防护用品时,综保部及时联系为他送去几十个口罩及消毒水……在留校员工生活群里,员工及家属纷纷留言为李海燕和综保部的员工点赞,感谢他们的细心、贴心、周到。
能打“怪兽”的妈妈
作为一个母亲,疫情期间,李海燕觉得最亏欠的是家里的孩子。虽然值班加班是常态,但今年自春节假期以来,她的日常生活全被工作占满:学校的安全、留守员工的健康及他们的生活供给、改造工程的进度、师生财产及生命安全……基本让她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儿子的网课需要家长的陪同及辅导,女儿两岁多是最黏父母的阶段,而她却必须在学校的“疫战”一线冲锋。前段时间,丈夫的公司也被政府征用作防疫隔离点,她亲身目睹与感受过先生的焦虑与忙碌。而学校被征用后,作为防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她也开始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每天凌晨两点左右是部门工作总结会的时间,有时太晚甚至只能办公室沙发上将就打个盹。乖巧的女儿早上目送她出门时,懂事地说妈妈是去“打怪兽”去了,她知道这段时间,她等不到妈妈回来讲睡前故事了。
疫战还未结束,李海燕知道,她还要继续屏蔽心里很多感受。夫妻俩都加入看不见的战“疫”一线,高强度的工作、疫情带来的阴霾和心理压力也让她有过担忧。在家中,她曾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如果爸爸妈妈有天不能照顾你们,你们要怎么办?孩子们的思考和答案让人感到些许心酸。“但愿那永远只是假如。”李海燕说,“从来没有想到在和平年代会在这样的一线‘作战’,尽管这是与医护人员不一样的战场。”谈起自己在救人一线工作的医生亲戚,李海燕坦言,刚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地方去抢救病人,她甚至想力劝亲戚辞职。而今当学校防疫工作的重担落到自己头上时,她明白那是因为“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干,只想如何可以干得更好。守土有责、守土担责,更要守土尽责。”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校园,更是一种精神和希望”
作为华夏学院的“元老级”员工,入校十六年来,李海燕见证了壕沟校区的艰苦创业、关山校区的拔地而起、学校转设后的发展状大。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她个人亦经历了校办、资产处、综合保障部等多个重要岗位的历练。她感到,自己已深深地融入华夏学院的血液里。
这几天,李海燕想了很多,这不是她第一次面对严峻的考验,在学校搬迁新校区、转设的重要历史节点,她也曾经经历日夜加班加点的高强度工作,累与喜悦并存。然而此次疫情期间,肩负内外多重压力,在三天时间内完成3000间宿舍隔离区的清理、改造、维修、交付及面临后期的协调管理工作,这绝对是她“目前为止职业生涯中最难打的一场硬仗”。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作为湖北人,她跟所有武汉人一起,第一次经历封城的恐慌与焦虑。作为一名当代员工和华夏人,她心里的凝重和担忧,则更多地被这场“武汉家园保卫站”的责任和担当取代。她知道自己必须做最坚硬的那类人,带领自己的团队去打好这场硬仗。“因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校园,更是一种精神和希望。”
采访过程中,李海燕多次强调,当前所有的工作都是团队协同配合、无私奉献的结果。她谈到她的团队成员叶志强,封城令后主动请缨,从老家黄冈逆行回汉,1月23号起一个半月无休,还经常通宵达旦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黄大伟家有妻儿老小,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未能尽到照顾家人的义务,还有一直任劳任怨的涂红兵、黄建华、刘雪丽老师、以及日夜值守的保卫人员等等,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都是这场战“疫”走向胜利的奉献者。她想真诚地感谢每一个与她并肩战斗的、平凡的华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