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外国语学院的张憭憭副教授在2-204给通识选修的同学们上了一堂极为精彩的西方文学名著赏析课。
一、多种形式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氛围
张老师首先以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场,引导同学们思考电影中男主人公的“硬汉”形象,带领同学们开始了今天课程的“诗和远方的旅行”。接着,张老师跟大家玩起了“我说你猜”的小游戏。在这个环节,同学们通过老师对“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故事的生动描述,一下就能猜出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关羽、项羽两位“硬汉”,课堂氛围被一下拉满。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不仅赏析了中国古典名著中对“硬汉”形象的生动描述,还燃起了对今天课堂主题内容的浓厚兴趣。张老师还在第一节课中开展了两次课堂讨论,鼓励同学们思考、提炼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教师备课充分,讲解环节脉络清晰
知识的讲授环节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这节课,张老师用两个时间轴清楚地交代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要人物海明威的生平简介,并通过不断地提问成功地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从欧文、杰拉德、福克纳讲到海明威、安德森、马克吐温,张老师用及其流畅的语言配合她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给在坐的同学们展现了那一时期美国文坛的“微景观”。可以看出,张老师备课充分,讲得底气十足。
本堂课的赏析重点是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张老师通过“战地记者”“迷惘的一代”“冰山理论”等三个关键词,为大家梳理了海明威作品地创作背景和人物刻画的特点。她还不断地提醒同学们需要牢牢掌握的要点、重点知识,整堂课层次分明,节奏明快且紧凑。
三、善于提问总结,学习通练测检验教学
在课程开始时,张老师就提醒同学们认真听讲,她重点强调的知识点会在学习通进行随堂小测试,这让同学们从一开始就集中精神,不敢懈怠。45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不断地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五分钟,张老师又将今天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复盘,帮助同学们再次回忆、总结。这样的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让同学们最终都能顺利地完成课堂小测试,达到了自我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
张憭憭副教授的这堂通识课,讲解清晰,频频提问,善于总结,利用学习通的测验功能,将课堂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不仅是一堂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与远方课”,也是一堂内容充实的“硬汉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