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3级学生的《物流学》课堂上,一场围绕“国际物流的地缘政治背景:海权、陆权与空天权的博弈与融合”的深度讨论热烈展开。这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引导学生洞察国际格局、理解中国国际物流战略现实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课前蓄力:理论与视野的铺垫
为使讨论更具深度与广度,毛在丽教师提前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针对“海权论”、“陆权论”以及日益重要的“空天权”理论进行资料搜集、梳理和分析。同学们通过查阅学术著作、分析报告和时事评论,初步构建起对地缘政治经典理论及其在现代国际物流中影响的认知框架,为课堂思辨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课堂交锋:观点碰撞与理性阐释

讨论的高潮在于学生主题发言环节。同学们踊跃走上讲台,结合所学,阐述对海权、陆权、空天权的理解。他们追溯了马汉的“海权论”对全球贸易通道的历史性影响,分析了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在欧亚大陆物流格局中的当代回响,也探讨了空天力量(包括航空运输、卫星导航、低轨星座等)对提升物流效率与战略自主性的关键作用。
随后,焦点集中于一个现实而深刻的议题:“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海权与陆权,孰更重要?” 台上台下,思维激荡。“海权优先”论者强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绝大部分对外贸易量依赖海运,海洋通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建设强大海权,关乎能源供应、产品进出口乃至整体经济安全。他们认为,强大的海军和远洋航运能力是保障“中国制造”通达全球的基石。“陆权复兴”论者则指出,中国广袤的陆地疆域及其与众多国家接壤的地缘特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赋予了陆权新的战略价值。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的兴起,不仅是对传统海运的有效补充,更在战略上缓解了对单一海路的部分依赖,增强了国际物流体系的韧性与多样性。他们认为,深耕欧亚大陆,强化陆路互联互通,同样是国家崛起的关键支点。亦有同学提出“融合论” ,认为在现代地缘政治和科技条件下,单纯争论海陆孰重已非关键,空天权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构建海、陆、空、天一体化、网络化的综合物流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才是提升中国全球物流主导权与安全性的根本之道。
三、教师引领:聚焦现实与战略升华

在认真聆听了同学们的观点后,授课教师进行了专业点评与总结。她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并指出,海权与陆权并非简单的替代或对立关系,而是国家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挑战与机遇所呈现出的动态侧重。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需要稳固的“蓝色基石”,也离不开纵深的“陆上支撑”,更需要“空天翅膀”的强力提升。紧接着,教师结合近期国际物流领域的热点事件,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案例教学。
针对“中欧班列因波兰问题面临通道干扰”,她分析道,这一事件恰恰暴露了过度依赖单一陆路通道可能存在的风险,揭示了国际物流地缘政治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它提醒我们,在推进陆权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通道的多元化、网络化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关于“中国开通海上北极航道”的新动向,毛老师阐释了其战略意义:这不仅是在海权领域开拓新通道、降低对传统航线(如马六甲海峡)依赖的积极尝试,也是中国参与塑造未来北极治理、拓展全球物流新疆域的重要一步。北极航道的利用,是海权思维在新技术条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创新实践。
最后,毛老师总结强调,对于未来从事国际贸易与物流工作的学子而言,理解地缘政治与国际物流的深层关联至关重要。未来的竞争,是体系的竞争、网络的竞争、韧性的竞争。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超越传统海陆二元对立、追求全方位、立体化互联互通的道路。她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全球动态,培养战略眼光,未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构建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这堂生动的《物流学》课程,超越了课本知识的单向传递,成功地将经典理论、现实关切与未来趋势相结合,激发了国贸专业学子对专业领域国家战略的深入思考,有效提升了其宏观分析能力与行业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