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校园是一个公众群体聚集的场所,体育学院又会面临在运动中出现突发意外伤害较多的情况,为提高体育学院教师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2023年11月8日中午12:30 体育学院专业课教师在体育馆三楼运动康复实训室开展“集体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急救与运动损伤防护专业知识培训。本次会议的主讲人是体育学院教师闫成龙,授课内容是出血的现场急救操作和心脏骤停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技术。

培训前, 吴飞副院长说到,在迎接期中教学检查之际,在我校急救教育知识试点背景下开展此次培训,一是增强专业课上安全意识,降低意外事故发生,为师生生命健康护航。二是提高教师在教学、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应急救护知识基本技能。三是专业教师应将急救知识与技能、救灾避险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教学材料与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随后,闫成龙老师明确本次培训的目的和内容,主要围绕着出血的现场急救操作和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CPR技术展开。接着,闫成龙详细阐述了出血的分类、程度以及止血方法,特别强调了按压止血与伤口清洁等关键步骤,并演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包扎止血。现场的各位老师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确保眼会手会。紧接着,闫成龙开始讲解心肺复苏技术的使用。他强调,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必须做好自我防护,一定要判断伤员意识和基本生命体征。随后闫成龙老师带领运动康复小组的张宪武同学共同演示了CPR技术的操作方法,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以及人工呼吸,并对按压频率、深度等标准进行阐释。他提到,高质量心脏复苏的标准要求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120次,深度保持在5-6厘米,共做五组,每组按压三十次,吹气两次。


接着,在场的各位老师纷纷实践操作,体育学院运动防护小组的张宪武和唐俊杰同学协助自己的专业老师进行练习。操作过程中闫老师耐心指导,解答疑问。针对心肺复苏的操作,彭晶老师问道:“五次按压循环后若伤员仍无意识,应该怎么办?”闫成龙回答:“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等到高级生命支持也就是救护车到来。”

会议最后,针对本次急救与运动损伤防护专业培训会,闫成龙老师强调: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学生,有责任去帮助他人,帮助他人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老师们纷纷表示这场急救培训活动不仅让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更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