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漆扇”、“簪花”艺术进入草埠湖镇当地供销社,涌入乡镇视野。
如今,传统文化正需要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入大众视野。让其能够易于青年群体接受,洗净陈年浮霜,显露本有初光,能在门户间广泛传播、新故向荣、本色创新,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语党同行”实践队的成员们、是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高度信仰。

秉承信仰,探寻问道,早在“语党同行”一行人启程至草埠湖之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一群小伙伴们便已将漆扇艺术在华夏校园内流动。在实践队指导老师陈卓的提议下,经过一番讨论,实践队成员张丽君决定牵头将此传统手艺带出华夏校园,走到乡镇田野,沁入当阳市草埠湖。“以漆为扇”的同时,实践队成员开创另一项目——“以花为簪”。簪花艺术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人们将“一年景”戴上发丝间,就如将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四季轮回都是希望。
自那日起,紧锣密鼓筹备,“漆扇”、“簪花”艺术于草埠湖镇盛放。思想碰撞、新故向荣,草埠湖镇居民和实践队一同探寻、一同感受非遗魅力。

7月7日当日,许多当地村民带着小朋友们前来学习漆扇制作工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工序准备,五十多把漆扇以不同的姿态呈现至大众眼前。孩童们认为,漆扇搅入水中,便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如同框住了美妙的梦境。那细腻润滑的触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漆浮于水,浮于天地间,构筑成中国乡野间一幅山水美丽画卷。与文明对话、同传统承接,实则不过是与“一代代青年”对话、将“一代代手艺”繁华永存。草埠湖居民道:“跟着哥哥姐姐们学习传统手艺,传承需要你们这一代。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草埠湖,这里是我们的根”。

同日,“簪花”艺术于镜头前留下专属草埠湖镇的剪影。为增强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簪花工艺的体验感,增强小朋友、青年朋友们的互动感,增强传统手艺传承的“层次感”,减少传承的“分裂感”,特别是加强当今青年对于如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温度与现实联系,实践队以一种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涌入其传统文化的浪潮中。实践队的成员们聚集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于草埠湖镇供销社与家长们、青年朋友们、孩童们一同进行簪花制作,同时介绍其文化历史背景,增强与其心灵接触,不追求“技艺完美”,但追求“工艺匠心”、“工艺传承”。精思巧构制作,挺直腰板展示,至此点燃继承、创新与传承的星星之火。

漆扇和簪花活动结束后两天,走在草埠湖镇子的大街小巷,看到镇子上的人手里摇着的、店里摆着的、家中小孩拿着的,是当日同实践队一块儿制作的手工漆扇,色彩丰富、山水汇聚。镜头里,一张张灿烂明亮的笑脸,头戴簪花,手摇漆扇,目光清亮。传统文化正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被“语党同行”实践队的成员们流转着,带入到乡野镇间,“语”文明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