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最新推荐
湖北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湖北名师工作室 > 正文

我院举办“新文科”视角下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重构研究课程成果展

发表时间:2024-05-06 16:08 作者:李宸 阅读: 编辑: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4月26日,由学校教务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湖北艺术学名师工作室主办的“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视角下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重构研究课程 成果展第 5期”在艺术馆3楼开展。校长吴永桥,副校长丁成忠、李猜,校长助理、人力资源部长刘美云,教务部、质评中心、督导办等单位负责人参观展览并提出指导建议,我院名誉院长路由、院长李娇、副院长张天洁、邓婧,以及各系主任与授课教师、学生代表等陪同参加活动。



视觉传达设计系李宸老师做展览介绍。她说道本次课程成果展是对传统手工艺、传统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围绕“荆楚非遗文化”主题展开色彩作品的创作。根据文化属性符号化颜色,将提炼出的标准色进行系统化设计并重新组合赋色至作品之中,使其凸显出荆楚非遗文化之传统与现代融合,创作出如《荆楚雅韵》、《荆楚非遗文化.傩戏》、《戏语风采》、《漆器风韵》、《荆楚里的非遗》、《非遗糖画》等,这些作品颠覆原来设计色彩课程的单一形态绘制,针对主题、工具材料、图形图案、构图、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重构探索。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荆楚非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美学综合素养。

环境设计专业以“晕染东方”中国传统色为主题,采用新型媒介进行再创作,这种重构的手法让传统表现方式多样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空间感与立体感的把握能力。譬如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扇子设计,用漂染的手法配以茶文化的图案纹样,以诗文作文学与美学的融合。而《山海经》系列作品延续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四种生物的神韵。在构图和色彩上将中国传统颜色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造型上,通过对鹿、龙、锦鲤和狐狸这四种生物的形象塑造,巧妙地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衍纸敦煌主题作品,精妙地展现了敦煌的多元性与艺术性。通过衍纸这种独特的工艺,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元素细腻的呈现,让观者感受到千年敦煌的文化魅力与艺术神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焦点在于设计形态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与重构。不仅强调了色彩、材料和工艺的有机结合,更致力于打破传统纸上绘画的局限,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与工艺、蜡染、扎染等技艺巧妙地融入课堂之中。这样的设计实践,不仅有效锤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弥补了以往创作中材料运用过于单一的问题,为课堂注入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活力。该课程大作业以绥阳县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与创意实践。学生们通过深入研究绥阳县丰富的历史、传统、民俗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等元素,运用综合材料制作进行提炼与重构,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既锻炼了设计能力,又提升了创新思维。

产品设计专业以华夏校庆20周年为主题进行了伴手礼的创作,作品展示了在点、线、面、色彩、构图等造型元素方面的学习与探索。学生们大胆运用色彩与面的形态、比例、对比等手法,创造出具有和谐美感的画面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让学生们的作品更加有实用性。在传统基础课中以点、线、面通过排列组合与变化创造出了符合华夏校庆的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色彩大胆搭配与运用,让华夏青春的律动与明亮的色彩在画面上跳跃、流淌。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积极探索设计表达与应用领域的认知心理规律,坚持上好设计专业“启蒙”课,从而培养学生“未来设计通用”的理论知识素养、设计表现基础、创新思维表达的能力,同时在各专业共性知识体系架构方面发挥积极效应,提高专业融合、学科交流效果,使教育资源互通互惠,引导学生知识整合与素质养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推动教师团队回归初心,重构与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有效衔接,追寻传统,探本寻源,即在线条、形态、结构、层次、布局等视觉层面,通过画面的多维度、多路径的表达方式,启迪学生智慧,提升育人成效。



联系电话:027-81695691 / 81695692

院长信箱:lijiao@whhxit.edu.cn  

地址: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综合楼10楼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