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举办的跨学院联合课程展览,通过来自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吴杨婷、张冬瑾、赵逸、王烜、侯佳偲和信息工程学院的李永成等六位老师联合教学,在《跨媒介交互创作》、《计算机编程与应用》、《数字视频创作》三门课上协同创作,共选择了七件文化阐述设计作品进行展出。目的在于探索传统文化与数艺术的融合、多模态交互与互动影像的融合、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的融合。
王阳明曾言:“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数字媒体艺术系1212班刘桂裕、徐龙骏、焦明军通过此句古文获取灵感。当观众观察到的画面始终在用户观察时存在,在观众闭上眼后消失。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感知不到、认识不到的事物是否存在,如果营造出一个只对体验的观众本身而言,不观察即不存在,而这一现象又能被第二观察者所察觉。以此简单直观的方式也许可以引导观众共同思考我们常常忽视的问题:“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与对象的关系。

“太极生两仪”,数字媒体艺术系1211班张嘉豪、王玮峰、尹旭祥、吕晨瑞、李睿通过Kinect进行人物形态捕捉数据实时映射并生成粒子太极。整体的表现方式是以粒子的形态进行展示,通过动态的粒子形态进行互动,使人们体验到太极文化中的动静结合、柔与刚并存的特点,通过粒子的运动和变化展现太极文化的动态和无限可能,通过观察与太极文化进行互动,让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太极文化中的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数字媒体艺术系1212班王博、张沛、符敏通过使用玻璃等物理介质打造出伪全息的视觉效果,同时将传统汉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译,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演出体验。通过创新的技术和设计,可以打造出一个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演出平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数字媒体艺术系1211班熊玉春、赵文彬、张嘉怡、陈露薇、蔡文静结合“在地性”设计,使用显示屏+leapmotion的工具实现交互,作品名称为城市心脏。城市心脏,标志性建筑、商务区以及著名地域地标文化区,都可以作为城市心脏的代表,他们共同构成了城市核心地区。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现城市,交互主要通过安装leapmotion至模型,人们靠近城市中心的时候,城市开始跳动。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拥有了人,才有了更多的城市发展,所有人群靠近城市的心脏跳动。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民性。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其核心思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一鲸落,万物生”,数字媒体艺术系1212班高科、颜业兴、刘潘孝带来作品“鲸落万物生”的主题涉及到自然界的循环利用和生命的转化。它强调了一种生态观念,即生命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无论是生物的生死循环,还是物质的再利用,都体现了自然界的智慧和秩序。由此“一鲸落万物生”的诗文联想到,鲸鱼在死亡后会反哺其他生命。结合TD中粒子模型的转换,进行数字化展示。

“思维决定高度”,数字媒体艺术系1212班陈本林、许思凡、欧邦国、王茜结合arduino uno板与TD软件进行协同创作,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控制画面切换,结合脸谱的概念,引导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客观思维和全面分析能力。希望能够激发参与者对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反思,使他们意识到思维方式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数字媒体艺术系1211班吕欣怡、崔梦丽、李星月、范陆苗通过天秤来映射海洋环境保护。“天人合一”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周易》,是古代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统一阐释。“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溯其本质就是“人与物、物与自然、人与自然”三者相互协调,寻求和谐共生的长久趋势。人的选择、交互天秤的倾斜、装置天秤的运动。也是围绕着人、物与自然三者关系。所以此作品也是根据人们的选择决定了海洋生物的好坏。也是让大家对海洋污染这个环境问题更加重视。
这里,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碰撞,同时也彰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跨学科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学生们将计算机编码与数字媒体艺术巧妙融合,展示跨学科融合之能力,彰显教学进阶,也预见数字媒体艺术无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