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最新推荐
教学工作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工作 > 正文

【教学动态】学生作品“亮”课堂:《电影史》课堂聚焦学生拍摄实践

发表时间:2025-09-14 21:43 作者:徐濛奇 阅读: 编辑:卢奕帆

9月11日上午,数字媒体艺术系李仁老师所主讲的《电影史》课程于1-506教室按时开展。本次课程着重聚焦于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创作的深度融合,采用翻转课堂的互动形式,以三项具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为核心要点,引导学生从理论分析、镜头实践、情感表达这三个维度去探寻电影艺术的魅力,课堂氛围活跃且充满思辨性。

课堂之上,学生进入作业分享与交流环节,他们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实践成果依次进行展示,并各自发表见解。

在“分析欧洲早期电影对电影艺术影响”的作业分享过程中,学生们选取了《亚洲风暴》《月球旅行记》等经典影片展开深入研讨。“镜头组合探索”这一作业则使课堂从理论分析转向了实践操作。学生们带来了自己拍摄的十个基础镜头,直观地呈现出镜头顺序与表达意义之间的关联。李仁老师针对学生的镜头组合案例逐一进行点评,强调“镜头是电影的语言符号,其组合逻辑需服务于叙事主题,唯有理解镜头背后的情感与逻辑,方可让影像表达更具感染力”。 



“拍摄人物‘绝望’心理”的作业分享环节,更是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学生们通过镜头构图、光影运用、演员肢体语言引导等方式,尝试运用视觉语言来传递抽象的情感。展示结束之后,李仁老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指出“捕捉情感需注重细节刻画,光影、构图、镜头运动皆是情感的‘传递者’,只有让技术服务于情感表达,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课程总结环节,李仁老师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将实践成果与电影史发展脉络相联系。他表示,欧洲早期电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开创方面,更在于为电影艺术搭建了“从记录到表达”的基础框架,而本次作业正是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者”转变为“实践探索者”,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



李老师还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强调,电影既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也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希望学生们在后续学习中,既能扎实地掌握电影史理论与创作技巧,又能学会用镜头捕捉真实情感、讲述有温度的故事,未来在数字媒体创作领域,凭借专业能力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展现当代青年的创作视野。



此次《电影史》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设计,加深了学生对电影史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与探索精神,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系电话:027-81695691 / 81695692

院长信箱:lijiao@whhxit.edu.cn  

地址: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综合楼1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