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中午14点,由中国建筑科技馆、华夏建规工作室、来思工作室主办,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办的“探索中国古建筑数字密码”讲座,在第二教学楼201教室举行,讲座由院团总支书记陈军老师主持,建筑博物馆志愿者范东琳老师主讲,来自环境设计专业、城乡规划专业的师生12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古建筑不仅宏伟壮丽,而且包含着诸多的古代建筑智慧,古建筑的造型、纹饰乃至截面形状均与公式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匠心课堂”感受古建筑的数字密码。讲座之初,由陈军老师为大家进行简单的讲解说明,并介绍本次主讲老师——范东琳老师,她是建筑博物馆志愿者以及建筑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英文培训导师,从事志愿工作五年,并荣获建筑博物馆“年度志愿者之星”。随后,便由范东林老师带领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建筑知识探秘,了解建筑背后蕴含的数学之美。

范东琳老师讲到,建筑的美学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造型、规模、材料、色彩、构造、细部雕琢等,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表述了他对建筑、数学以及宇宙星辰的认知。中国古人追求天、地、人和谐的思想,同样蕴含此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方圆作图比例手法历史悠久,范老师用天坛和地坛两个案例凸显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纷纷做下笔记。
接下来范老师就讲到了建筑中的“哲学思想”,通过观察一年中最重要的4个时间点可以在天上画出3个弧形,如果把这三个弧形完整的画成圆,也就形成了三个同心圆,所以这三个同心圆就代表了一整年。古人便把这三个同心圆叫做“三天”,也叫“三圆”。天坛祈年殿的殿顶有三层,祈谷坛有三层,圜丘有三层,体现的都是“三天”的思想。在《周髀算经》、《营造法式》中都有记载相关的方圆计算方法,后来人们通过测量发现,很多古建筑的平面或立面图都满足这个方圆作图比例,以此比例建造出的建筑都富有美感与和谐。范老师为了帮助学生们进行理解,以独乐寺观音阁、佛光寺东大殿来剖析其中的建筑几何奥秘。
针对大学生的课程,更注重讨论与研究,因此在课程活动部分特别设置了“我要当专家”活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课题去自主探索,每位同学都有各自的探索任务,最终通过PPT讲演形式与大家进行分享。

院团总支书记陈军老师表示,范老师讲座的内容别开生面,演讲字字珠玑,委婉动人,让我们感觉真的是收获颇丰,给同学们的知识库又增添了一份知识!
来自环境设计1211班的龙贝同学听完讲座后分享到,原来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这么的奇妙,后面一定会多走进建筑博物馆,真实的与古建筑对话,传承古人的匠人精神。
我校科研部部长、华夏建规工作室负责人张城芳老师表示,此次讲座的活动形式新颖,既有室外专业场馆讲解员的展板讲解,又有室内专家专业的讲座,还有同学们热烈的课题研讨,真的是一场充满吸引力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