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我院华夏非遗实践队指导老师陈军、严虎、鲁黎黎、杨婷婷和校外非遗指导老师、汉绣传承人王燕赴武汉市博物馆,一同参观了“薪火相传,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汉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城市生活中再度焕发活力。
汉绣传承人王燕老师带领大家领略汉绣的独特魅力。王燕老师讲到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即“齐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为大家讲解了“十八罗汉”、“老龙帐”、“九头鸟”等特色绣品的制作过程。

我院华夏非遗实践队指导老师陈军、严虎、鲁黎黎、杨婷婷老师们在一句句充满热情的讲解和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展品中感受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文化魅力,老师们有感而发,“谁也没想到数千年前的非物质文化在数千年后还能看到,多亏了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接过非遗传承“接力棒”,这种传承精神也激励着华夏非遗实践队认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
据悉,在中国青年报2022美育创新案例的征集活动中,我院华夏非遗实践队深化研究成果,由陈军老师主笔的“湖北省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非遗新生”红色文化美育培育时代新青年”项目,受到了“中国教育报·好老师”的报道。

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仍有很多非遗文化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在非遗保护这条道路上,华夏非遗实践队任重道远,但请一定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非遗”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文化的多样性的清泉真正有“源头活水”,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