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寻屯垦戍边者。闻其事,乃有感而作。
关山应未眠,游子忆汉川……此间经年芳华逝,问君曾有悔戍边?君言此事何须记,家国忧思天下知!” 自古以来,塞上风光,戍边情怀,总之能引发无数仁人志士不吝笔墨的抒发情感。或是异客思想、或是忠君守土,顺口的诗歌总能给凄凉的大漠带来些许人情与希望。这是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赴新疆芳草湖寻找屯垦戍边老兵实践队成员、网络新媒体1161班胡蜜同学在此次实践结束后为屯垦戍边老兵写下的一首诗词。
此次为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首次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自7月12日至20日在芳草湖探访了老、中、青三代新疆建设者。从第一代支边青年戴秀英老人到第二代兵团老兵陈世举,再到回疆建设青年崔志刚。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接力传承,尽心竭力只为新疆的明天更美好。

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兵团绿花
那一年,24岁的戴秀英在祖国青年和知识分子支边政策的号召下,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第一个报名参加。
由于没有多余的交通资源可以使用,来支边的青年们在整整坐了半个多月拉牛、拉马的火车才来到乌鲁木齐。没有位子坐,就和牛、马挤在一个车厢。
记忆虽然苦涩,但戴奶奶在回忆的时候还不忘打趣道:“当时带队的闫厂长对我们说,小姑娘、小伙子你们不要哭,苦一段时间我就带你们回家找爸爸妈妈,到现在都找了五六十年了”,说到这里,戴奶奶自己笑的特别开心。

当问到戴奶奶来到了这里之后有没有想过回去,她非常坚定的告诉我们“来到这里了不干活做什么,都来了这里了就不想回去了,还回去干啥”。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戴奶奶依稀记得当时的乌鲁木齐就红山一座楼,根本算不上城市。她非常欣慰的看着我们说到:“哪像现在这么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就连我们团场都住上了楼房”。
当年的新疆满眼的戈壁,谁都没能想到现在的新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包括戴奶奶在内。她告诉我们当年来到这是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支援边疆建设,用戴奶奶的话来说就是“二十多岁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该为祖国建设做些贡献”。
生活环境的恶劣,物质的匮乏。
没有水喝,就靠下雨时在地上挖坑储水,或者将雪块煮化供日常使用;没有道路,走的都是羊踩出来的小路;没有商店,有钱在戈壁上也无法买到东西......
戴奶奶在当我们问到当年的生活条件时,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能提那些事啦,没有碗,也没有商店。说出来怕你们笑话,拿个盆洗过脚、洗过脸又拿着装饭吃......”
在交谈中,戴奶奶更愿意提起现在。她对现在的生活特别的满意,就像她自己说的“现在享福了,政府经常给我们发钱,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买什么。”
看着新疆一年年的建设,直到现在的样子,戴奶奶说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她说当年的人们觉得能吃饱饭、有房子住就算最好的了。看着现在新时代的新疆建设成果,戴奶奶有些激动,正如她说的“谁能想到当年手工劳作现在全可以用机械生产替代了”。
其实戴奶奶也只是这当年支边青年里的一个缩影,面对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他们——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
从“荒”草湖到“芳”草湖|戈壁老兵
他叫陈世举,从江苏而来,懵懵懂懂的年纪,跟随父母来到边疆。这一遇见,便是一辈子。
“那时候家里条件比较艰苦,小孩也比较多,都没有好的衣服穿,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我到七八岁才去上一年级。童年大部分的经历就是帮助垦荒。”
那个年代,大人出去做工,小孩留在家里,一只小蝈蝈都可以把整个兵团的小孩哄住。长大之后,一边帮助连队开垦,一边在芳草湖求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
“那时候小学读五年,初中读三年,高中只有两年。当时毕业后,我们班的同学都有了不同的工作,有的选择教书育人,有的选择做技术员,而我是回到了连队这里,选择从基层开始做起。”

问到老连长自发来保护老办公室旧址的想法,他谈到:
“我原来在没有退休前就有这些想法,怕后辈记不住这里了,想把红色回忆留下来,我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做了。”
“退休后我花了一些时间把这里修一下,建一下,形成一代一代发展的缩影,想让后辈从小就知道咱们这个兵团那时候是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故事。农场对我的工作也十分支持。”
“然后碰见一些老旧的东西,比如马车的轱辘啊,老旧的柜子啊,我都留了一些,我也号召大家都捐一些,人多力量大嘛,东西多起来,我们这里就复原的更好了,记忆也就更多了。咱们芳草湖农场附近类似的办公室,都没有了,没保留下来。”
“只是单纯的为了传承这份红色记忆,只要能把咱们兵团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兵团建设总要有人去传承,即使再苦再难,他们也无怨无悔,只为了将这种兵团精神传递下去。
就像老连长说的:“退休后,我还在这个连队,我的儿子复员后回乡创业,继续扎根建设。”
“我自己留在这里,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留下来,咱们这个连队比较偏远,前几年比较穷,好多人要去外面打工,后来我鼓励儿子回乡创业,为更多的职工提供就业机会,补贴家用。”
“外面都能富起来,我们芳草湖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万分之一,拥有无限潜力,我希望更多的兵团年轻人能留下来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在这里续写他们的芬芳年华,为我们兵团添砖加瓦。”
重回戈壁 | 缔造兵团丝路芳华
崔志刚,大学教师、副教授。曾担任过设计总监、工程师等职位。创办了芳华国韵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芳草湖墨苒堂书画院等一系列教育机构。其宗旨是振兴乡村艺术教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打造书香小镇。作为回疆建设的青年代表,他的精神和成就值得每一个人肯定。

在与崔老师的谈论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对家乡发展的那种急切的心情。他说他开始想着的是在乌鲁木齐创业发展,并且房子、成套的办公设备等等都准备好了。但是在回来看到芳草湖乡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后便义无反顾的选择回乡兴办艺术教育。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爱人是教育世家,在看到家乡的孩子渴望学习但没有条件时的稚脸时有点于心不忍。于是,两人经过商量一拍即合选择回乡建设,弥补乡村孩子教育上的不足。
”到父辈支边垦田那种精神的影响,看到他们为物质的生活而奋斗的场景,每每回忆都有种深深的震撼。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想着文化水平也不能放松,要从小就培养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毕竟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我想着从小就培养他们学习这种精神的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践行报效家乡的理念。”这便是崔老师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源泉。
作为回疆建设的青年代表,崔老师表示能力虽然不够但是自己仍会吸引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回疆建设的队伍。同时也需要媒体的大力支持。时代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精神不变,父辈兵团精神这种文化应该被继续传承。
后记
梦想总要有人来传承,只有传承了才能让这星星之火永不熄灭,并且越烧越旺。但一辈又一辈的建设者们却从不刻意的宣扬他们的事迹,正如诗词里写的那样“君言此事何须记,家国忧思天下知!”这一段往事不论对于第一代的支边青年戴秀英老人还是第二代兵团老兵陈世举,亦或者回疆建设青年崔志刚他们来说都是——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