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与乡土相遇,当美育赋能乡村振兴,一场围绕“大别山乡建美育”的深度对话于2025年9月24日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成功举行。我院作为重要参与单位,在继9月10日首次参与该系列研讨后,再次携手学界与业界专家,共商乡建美育落地路径,以设计之力激活乡村文化记忆,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振兴。

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湖北省美育研究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聚焦“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与美育融合”实践推进。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张昕、副教授姚田、严黎代表学院参会,围绕学院正在推进的多个乡建项目展开交流,呈现了高校设计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探索。

多元视角碰撞,共议美育落地路径
会议中,多位专家从不同维度为“大别山乡建美育”建言献策。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钟晟提出“整个东垸村就是一个艺术馆”的顶层理念,倡导将村落整体视为美育现场,推动全域艺术化营造。寒树投资(北京)湖北公司董事长姜清源则从投资逻辑与寻根文化角度,强调乡建项目需兼顾文化价值与可持续运营。张昕教授作为会议发起人之一,系统阐释了乡建美育的“五大核心维度”,为项目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秦阿密陶瓷艺术公司董事长宗泉则分享了如何依托当地陶土资源,打造“窑都”文化IP,实现非遗技艺的在地转化与产业延伸。

学院实践分享:从桃源村到东垸村的可持续探索
严黎副教授结合学院在桃源村的既往合作案例,分享了校地合作中“可持续流量”的运营经验,强调内容共创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他指出,美育项目不仅要“引进来”,更要“长出来”,只有形成内生的文化活力,才能实现乡村的真正复兴。
目前,学院青禾团队正持续推进多个落地项目,包括:乡村艺术馆LOGO设计,以视觉符号凝练乡土精神;东垸村品牌系统与文创开发,构建具有识别度的村庄形象;非遗课程体系设计,推动大别山陶艺、布艺等技艺走进课堂;麻城福白菊品牌升级,以美学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些项目不仅是设计输出,更是美育介入乡村的系统实践,旨在通过视觉传达、产品转化、课程开发等多路径,实现“设计赋能、美育润乡”。

设计为桥,美育为核,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我校始终坚持以设计服务社会、以美育滋养乡土。通过连续参与“大别山乡建美育”系列交流,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在乡建中的角色定位与行动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项目合作,推动LOGO、品牌、课程、包装等设计成果真正落地生效,让美育成为连缀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