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最新推荐
人工智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设置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一、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电子信息基础、机器学习理论基础,能运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学习等知识在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等方面从事研究、开发、运维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课程

学生在校内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电路原理Ⅰ、自动控制原理、C++程序设计Ⅲ、机器人原理及控制技术、模式识别原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其应用、机器视觉及其应用等。此外,学院经常举办人工智能技术展示会、编程挑战赛、成果作品展等,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主要教学团队

人工智能专业现有专职专任教师11人,是一支教学水平高、学缘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90%,“双师型”教师占比7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00%。

袁丽平,副教授,博士在读,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系主任,长期从事信号与系统、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机器视觉、嵌入式等。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教育部高教司协同育人项目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创建并主持校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信号与系统”、校级精品课程“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信号与系统”、校级通识课“大数据与信息社会”、“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等教学工作,主编教材1部。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等多项赛事,获得国家三等奖、省级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曾获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导师班主任、优秀产学研导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张素文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华夏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先进基层科技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及应用,在该领域耕耘多年,先后主持和参与了40多项重大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讲本科生课程有《电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概论》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乔志刚,副教授,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系副主任,长期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过程控制、低压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仿真。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2项,教研项目2项,横向科研项目1项,指导校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教材1部,获省级以上教学奖励3项,获校级授课竞赛奖、教学质量奖、优秀职工等奖励多项。


李莉,副教授,长期从事程序设计、嵌入式技术领域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C++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DSP应用技术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一篇,EI一篇,CPCI一篇。主持教科研项目6项,参与省校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参编《DSP原理及应用》、《EDA应用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等多部教材。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蓝桥杯等赛事,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多项奖。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 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员工、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文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领域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智能控制、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近年来承担2项省级、4项校级教科研项目及1项横向课题,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火焰杯全国高校软件测试大赛等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曾获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线上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项。


蔡金萍,副教授,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长期从事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嵌入式应用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及校级教科研项目。主持完成“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思政达标课验收,参与“程序设计基础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核心2篇,EI检索1篇,获国家专利1项,专利授权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参编教材2本。工作以来,连续多次获得优秀职工,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奖等荣誉。


黄梅志,讲师。长期从事智能检测技术及仪表、图像处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仪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近几年主持校级教研项目3项,参加教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篇,CP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教材3部。曾获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优秀导师班主任、教学质量奖、优秀职工等荣誉。


郭俊芳,助教,主讲课程:嵌入式技术,机器学习。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多年,先后从事过linux系统的机顶盒应用开发,android平台的浏览器开发,图像处理与识别相关应用开发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曾参与多项科技部主导的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产业科研攻关,在人脸检测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优化,数据集一体化的标注与训练等工程应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叶婷,助教,主讲课程:电路基础。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公开发表核心论文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熟悉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恢复、超分辨重建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熟练使用C/C++、Python、Matlab编程语言。


沈天浩,助教。主讲课程: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工智能导论、嵌入式技术主要从事电子设计开发、单片机与嵌入式开发,无线光通信、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无线光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大功率光源驱动技术、高灵敏度探测器技术、高速空间探测器探测技术等,发表了多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等多项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四、校企合作

本专业依托学校【中国电子(CEC)-中电金信”人工智能+X”产业学院】,与“中央直管企业”,” 网信产业国家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简称“中国电子(CEC)”】旗下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开设人工智能产业特色班,课程教学针对“智慧城市”“、“智能机器人”两个方向开展双导师授课,学生可以在全国29个城市“中国电子(CEC)” 所管辖的40余个产业园,1.5万家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可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等涉及“智慧城市”、“智能机器人”相关部门从事人工智能项目管理、产品设计,应用开发,运营维护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搭载“央企直通车”,在“中国电子(CEC)” 旗下26家二级企业、17家上市公司进行就业。


五、创新成果

1.设计交流与竞赛成果

本专业人工智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引入课堂,以赛促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人工智能方向的学生在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硕果累累,参与“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智能汽车竞赛”、“蓝桥杯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仅近四年,获得省级部级奖项多达70项,国家级奖项8项。

(1) RoboCom世界机器人开发者大赛

(2)ERCC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


、教学设施

多年来,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本着“强化基础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彰显专业特色”的宗旨,努力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教学场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意识,为学生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科技创新服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应用人才模式。

除了常规授课教室外,本专业拥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人工智能科研实训基地,机器人仿生、机器视觉、智能小车等实验室教学环境,硬件设备齐全,为本专业课程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拓展提供了充足条件。

(1)实验设备之-----AI智能车臂系统开发套件

(2)实验设备之-----创意之星标准版



创意之星™是面向大学生,适合高等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高级模块化机器人套件,也俗称机器人的万能魔方。学生通过简单的花键连接可以快速的搭建出坚固且灵活多变的机器人结构。可实现综合性、技术要求高的机器人功能,如多关节机器人、倒立摆、语音识别、视觉追踪等。

(3)实验设备之-----SPARK教学机器人

SPARK教学机器人硬件包含了机器人领域常用的先进设备,如移动底盘、深度摄像头、激光雷达、机械臂、工控主板、显示屏。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对大部分机器人的应用进行实验。而且软件例程丰富并持续在线更新,让开发者可以迅速体验自己编写ROS程序的乐趣。其平台结构灵活性高、扩充性强,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增加调整所需模块。

(4)实验设备之-----AILAB实验开发平台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行政办电话:027-81695724  学工办电话:027-81695725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