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华卷,一系添馨香。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人文与艺术系作为我们这所以工为主的学院唯一一个全部是文科专业的系,给全院增添了必不可少的人文气息与艺术氛围。画展、设计作品展、摄影展——学院里随处可见人文与艺术系学生带给大家的心灵小憩之所。

系主任夏晓鸣教授
情况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人文与艺术系现有教学与行政办公室、学生办公室,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与编辑出版、体育等4个教研室,及由模型制作、影像制作、印制技术3个实训室和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组成的实验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含政治理论教研室和综合素质教研室)也挂靠在人文与艺术系。系目前设有艺术设计(含平面设计和环艺设计两个方向)、工业设计(含产品设计和动画设计两个方向)、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六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此外,人文与艺术系还承担学院的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体育等多门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系领导和部分教师合影
目前在校学生1031人,专业教师66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为搞好教学,系聘请了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富有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授专业课程。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46%,专职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近年来,专职教师承担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4项,出版独立学院教材2部。
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办出特色
“我们系自成立以来教研室就贴了一条标语“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能力”,到今天这条标语都没有改变过。”人文与艺术系主任夏晓鸣说。这是人文与艺术系的宗旨也是他们六年来努力的方向。

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如何确定专业特色?人文艺术系内部就此展开了大讨论,他们认为专业特色不是自己说出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的特色确立要经过人才市场需求调研,要经绝大多数专业教师认可;确立后要让本专业全体学生知晓,要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最终要在参赛获奖中体现出来,要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上表现出来,要在同行和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他们将办出专业特色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中。
在这样严格的确立特色的标准下,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系内现有条件为基础确定了“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网络广告”、“网络发行”分别为五个专业的特色。

专业特色确定后,怎样将专业办出特色?人文与艺术系每年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围绕专业特色建设,循序渐进安排各学期特色课程,先开课与后开课良好地衔接使学生由浅入深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花大力气培养年青教师,及时安排他们去相关高校进修或到相关企业去参加培训,保障特色技能课程的开设。
加强基础设施及基层组织建设
曾有媒体调查湖北省独立学院现状后指出,我省目前独立学院开办文科专业的学院偏多,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投入少。我院人文与艺术系,尽管全部都是文科专业,但在办学投入上却并不比其他专业逊色。目前,系内已投入经费164万余元,总计占地面积1100㎡,建成影像制作、模型制作、印制技术三个实训室及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并还在筹建新的陶艺制作实训室,计划将实验室总面积扩大至1300㎡。

影像制作实训室为广告、艺设、工设等专业学生提供摄影实验和为广告学专业学生提供摄像和后期制作的场所,学生可以将摄影、摄像、影视广告设计等的理论与实际制作结合起来,增强动手能力,真正掌握这门重要而又实用的技能。模型制作实训室让学生在实际的模型制作中了解产品的成型工艺、模具常识、材料属性等,使学生能够将二维的设计方案转化成三维的模型实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印制技术实训室,能为学生提供条幅制作、写真输出、冷裱、刻字、切纸、打孔装订、胶装等制作技能训练的条件,实验室自建立以来,承担了户外广告设计制作、包装设计、书刊文本实务、书籍装帧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通过上机课程的学习和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系列电脑设计相关课程,提高学生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广告设计和招贴设计的实验课程中制作相关作品,参加全国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创新竞赛实践活动。

人文与艺术系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专业特色,根据工作需要自设了一些基层干部岗位,任命了一些基层干部,如专业负责人助理、实验中心主任助理、课程负责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及副组长等,并报人事处认可、备案。由这些基层干部承担负责人助手的角色,在负责人不在的时候,替代他们承担其责任。在此基础上系里制定了全系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保证教学、学工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科技创新结硕果
5月19日第十九届“金犊奖”公布了其入围作品名单,我院人文与艺术系共有13件参赛作品入围该奖项,共51人次获奖,是湖北地区入围的13所高校(包括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中入围作品数量最多的高校。

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人文系一直追求的目标。2008年人文艺术系主任夏晓鸣牵头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大赛。并专门成立了“系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成员包括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学生代表,主要负责遴选热心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制定参赛计划、收集竞赛信息及时将其传达给学生。此外,系内成立了一个由各专业教研室老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对参赛学生展开专业辅导。系内经常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做讲座、巡讲,一些专业领域内殿堂级专家都曾给我院学生现场指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接触先进理念、了解专业最前沿思想的机会。

为了鼓励学生参赛的积极性,系里还制定了奖励政策,每年都召开科技创新活动表彰大会,发给获奖学生奖状或证书。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系里拿出钱来奖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并为学生报销参赛的报名费及其他有关费用。

据统计,在学生科技创新小组成立当年就有5人获得“金犊奖”广告设计大赛入围奖,有8人获得国际“ONE SHOW ”金铅笔广告创意大赛大陆赛区入围奖,1 人获得该奖项金奖。这些年来,系内共22人获得33个国家级以上奖项,14人获得17个省级以上奖项。人文艺术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践行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拓宽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之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就业检验专业特色
就业市场的认可是检验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的应用能力正是通过就业率这个硬指标表现出来的。正如该系专业教师常对学生所说:“你们首先是设计类学生,其次才是艺术类学生。”“我系艺术类专业是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以此理念为导向,作为全部是文科专业的一个系,在连年文科专业亮红牌的就业整体不景气背景下,人文与艺术系的就业工作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9年该系最终就业率达到了97.24%,其中艺术生达到了100%。2010年,根据毕业生人数和专业特点,系内采取了相应措施,截止目前就业率已达到90.44%。(文/陈泽烨 摄影/张培杰 编辑/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