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城,热浪滚滚,室内的温度不断攀升。第十二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将于7月上旬在湖北理工学院开幕,我院参赛学子毅然选择了“暑期留校”。在弥漫着胶水与木屑气息的竞赛实验室内,他们正经历着一场与高温较量、与精度较真、与实践对话的淬炼之旅。

当大多数人享受假期清凉时,备赛团队的成员们却选择与酷暑相伴。汗水浸透衣裳,却浇不灭他们眼中对结构力学的执着与热爱。面对持续高温带来的身体挑战,没有抱怨,只有更科学的排班与同窗间的互助:错峰操作、互相学习、备足防暑物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大学生“坚韧”二字。这份在酷暑环境下磨炼出的意志力,是我院学子比任何模型都更珍贵的“结构”。

省结构设计竞赛,比的不仅是创意,更是毫厘之间的精度与承载极限的挑战。在指导老师靳帮虎、朱红玉的带领下,同学们沉浸在一次次的计算、绘图、切割、粘接、测试的循环中。模型加载失败?不是终点,而是精益求精的起点。团队反复复盘数据,调整杆件角度、优化节点连接、试验结构特性。水槽加载试验台前,每一次模型入水都牵动着团队成员的心。载荷一点点增加,屏息凝神,直至极限……失败后的冷静分析,成功后的谨慎验证,在无数次推倒重来中,“精益求精”已内化为他们的行动自觉。每一个微小的改进,都凝聚着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

备赛过程,是将书本上抽象的力学公式、结构原理转化为手中可触可感、能承重受载的物理模型的过程。从方案构思到动手制作,从理论计算到加载验证,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同学们熟练运用各种工具,精准切割材料,细致处理连接点,严谨记录实验数据。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验证、创造的设计师与工程师。实验室成了最好的课堂,模型制作成了最生动的实践。每一次成功的加载,都是对“知识转化为能力”最有力的证明。
在这方寸模型之间,我院学子正以汗水为墨,以匠心为笔,在高温与赛程的双重淬炼下,锻造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卓越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搏击的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向着未来卓越工程师之路的坚实迈进,这段“战高温·搏匠心”的奋斗历程,已是我院参赛学子成长路上最闪耀的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