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上午9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路桥方向)研讨小组在综合楼1021会议室召开暑期教学研讨会。学院院长潘梽橼、院长助理靳帮虎、朱韶茹、系主任杨丽平、副主任何桥敏、教学办主任朱燕、教学办王翾、力学课部朱红玉、辅导员杨柳、张磊和土木工程系张西根老师参会。

各与会老师分别就“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考核方式”、“以赛促教”、“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系部之间的交叉融合”、“实训室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师生互动模式、五会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会上,潘院长就“搭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法、专业课程改革、通专融合”做了指导讲话。他指出,为适应社会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作为对应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要形成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观念,改的方式着眼减负和增效两个方面,减不适合时代需求的知识点或工艺形式,增社会新工艺的课程和工艺设备、技能的知识点,让学生学到符合社会认知和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求全责备,不要把所有的新东西都加在课程里,要根据新事物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筛选,形成科学合理的新课程知识体系。在改的过程中,要避免对课程整合的误解、误用,整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将新知识新增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重构,把新知识点恰当地揉入原有的课程中,形成新的逻辑体系。在通专融合的方式上,教师应更多思考如何在教学组织、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里增加培养通识能力的内容,而不局限于增设某一门通识技能课程的思路。

随后,院长助理靳帮虎、朱韶茹分别就“人才培养的制定思考点、以赛促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靳院助指出,应加强教师在专业建设上的合力,聚焦专业成果,形成有分量的成果文件,体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优势和特色;要参考知名高校专业课的设置方式来完善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课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在制定过程中,担任同一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共同商议学生能力培养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某些方面的能力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培养,而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没在任何课程中得到培养;他认为,以赛促教可将比赛需要用的知识点直接拿来放到对应的课程中进行讲解,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朱院助则提出从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来建设师资队伍,她强调,一流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队伍建设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土木工程系要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鼓励和鞭策教师积极参与师资队伍建设中,从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方面做出努力,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不要有畏难心理,要勇于开拓与创新。
系副主任何桥敏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主题发表看法。她首先分析了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参考合格评估要求,提出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理念,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并给出现有课程内容调整与优化的具体方法,提出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乡村振兴”为契入点构建路桥方向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针对过程考核列出“理论教学环节考核结构评分表”、“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建议在理论教学环节考核结构中增加思政考核元素,以附加分数的形式计入总成绩中,增加多元化过程考核和思政融入的教育环节。
朱红玉老师提出适当调整课程教学进程安排,避免安排过满让学生负荷较大,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兴趣培养。她十分赞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大纲的方式,认为由教学小组共同商议教学大纲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对各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进行宏观把控和优化组织。
杨柳老师就“校企合作、以赛促就业和五会能力的培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五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求职命中率,在就业过程中,参与过竞赛的学生优势十分明显,更容易被用人单位录用,且就业满意度高。学院应推广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和企业的就业满意度,实现双赢。
张西根老师提出项目申报过程可在专业教师讨论确定好研究目标、中心思想和命题后,以团队负责人为中心,细化分工、集思广益,为申报材料提供素材,最终由一位老师统稿来形成项目申报文件;在师生互动模式方面,张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介绍了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的具体应用和教学效果,并推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呼应式互动、多媒体课件式互动和翻转课堂式互动三种互动方式来组织教学。
教学行政办朱燕、王翾两位老师结合个人岗位特点,针对人才培养制定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承接性、制定过程管控、考评专业教师能力、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大纲攥写等方面给出了中肯建议,希望能够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避免出现偏差。
最后,土木工程系主任杨丽平老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课改和专业建设都应落脚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个关键点上,改革之前应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来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狭隘理解为以同学们的反馈和评价为中心,要发散为社会需要专业学生具备什么方面的能力上,聚焦在如何培养学生,使其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上。杨主任还分享了个人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引导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会上,教师们讨论积极热烈,对学校的规范办学、合格评估、专业建设、办学特色的关联点给出多方位的建议和意见,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方向和方式方法。会后,参会教师们将围绕各项议题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和交流,达成专业建设的目标。
(文/图 何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