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晚 7:30,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应用科学研究项目(未来之星汽车专项)“无人驾驶与传统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的道路设计适应性研究”项目小组召开线上研讨会。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郝翠丽、胡琳老师及城规专业四名学生和智能制造学院李媛老师带领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团队,共同开展了一场关于智能小车沙盘道路优化的深入研讨。此次会议聚焦智能小车在沙盘模拟环境中的行驶需求,全面探讨了智能驾驶环境的道路设计多个关键环节。
会议伊始,董慧敏同学对沙盘设计图纸进行介绍,老师们就沙盘的直道、弯道、坡道设计等对智能小车行驶的影响展开讨论。为保障小车在不同行驶状态下的通过性,车道选择以及转弯半径的精确设计也成为重要议题。针对双向车道的设置,大家提出了保持双向车道但采取单向行驶的策略,以此确保智能小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有序性。

道路的导流区设计同样是项目优化重点之一。老师们一致认为,合理的导流区设计能够引导智能小车按规划路线行驶,避免行驶混乱。在讨论过程中,车辆最小转弯半径的考量贯穿始终,以确保弯道设计符合智能小车的行驶性能。此外,行驶参数计算也是研讨会细致讨论的内容之一。在道路模型设计环节,绿化、红绿灯、限速标志等元素的设置也被纳入设计范畴。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元素的合理布置将进一步增强沙盘道路的仿真度,使智能小车的行驶环境更贴近实际交通场景。

针对沙盘测试方案,老师们提出优化建议。例如,提出了在环岛和十字路口进行换道测试的方案,为减少干扰、缩短测试总长度,还考虑制作镜面并适当缩小宽度。同时,针对坡道部分,建议在起点设置斑马线和停车区,使测试场景更具现实意义。
会议最后明确了项目深化的方向,以保证项目如期完成。此次研讨为智能小车沙盘道路的优化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智能小车沙盘模型将更加符合智能小车的行驶需求,为智能小车的运行提供更优质的模拟环境。
(图/文 熊慧敏 郝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