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机会逐渐增多,大学生成为使用网络和移动数据最多的人群,网络技术给我们学习知识和实现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电信诈骗也混夹在其中。
    电信诈骗是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采取远程、非接触的方式,通过虚构事实诱使受害人往指定的账号打款或转账,骗取他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尽管公安机关开展了持续不断地打击,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快速发展蔓延,形势严峻,危害突出。
俗话说:“天上掉下大馅饼,不是坑,就是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诱惑和灾难往往是同时降临的。宁静美丽的校园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反而成为形形色色骗术屡屡得逞的“风水宝地”。一些不法之徒盯上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花言巧语接近大学生,利用大学生善良的同情心和少数同学贪便宜的心理,开始了他们疯狂的作案过程。大学生频繁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互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为网络诈骗提供了土壤。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通信、消费、投资等各种商业活动,户籍连网,人员身份信息电脑备份,各类软件的使用注册、实名认证等等,处处伴随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新时代的科技生活,网络已经无孔不入,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入侵用户网站窃取、非法买卖、传播个人身份信息,针对不同目标对象的身份,网络生活痕迹,实施诈骗。
二,网络诈骗具有特殊性,屡禁不止,难以根除。网络诈骗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犯罪成本低,获利大,一部手机就可能让受害人倾家荡产;犯罪地点隐蔽,灵活多变,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远程甚至境外操控,破案难度非常大;网络诈骗蔓延速度快,且不容易被发现,难以被侦破、抓获、实现退赃。
    三,高校缺乏对学生防范网络安全的体系教育。高校将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要由保卫处和学生处分管,一般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问题,在两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基本都能化解,但是面对新型的网络电信诈骗,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保卫处通过发布被骗案例,揭露诈骗套路,学生处结合相关案例,提醒全校师生注意防范。然而犯罪分子骗术繁多,即使是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防骗,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高校尚未有效开通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没有形成安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化教育,深层次认识网络诈骗的行骗套路,依托的设备,知己知彼方能有备无患。
    为此,我校土建学院自律委员分派人员到寝室进行了走访宣传,在辅导员社区张贴横幅给同学们普及相关知识,并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了防诈骗主题的宣讲,希望大家牢记以下几点: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因小利而受诱惑,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遇到任何可疑电话,要拨打报警电话咨询。相信大家做到这些,就可以将电信诈骗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