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脉2026届考研学子的备考状态,切实解决他们在预报名及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进一步提振信心、明确方向,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2025年10月11日中午13:00,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城乡规划系在综合楼1021召开了2026届考研学生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由城乡规划系张力文主任和郝翠丽老师组织,与在场六名怀揣梦想、志在必得的城乡规划考研学子进行了一场深度、温暖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一、 预报名:精准定位,规避“信息战”陷阱
随着2026年研究生考试预报名已开始,如何科学择校、选择专业方向成为与会学生们首要关注的焦点。不少学生坦言,在面对全国众多高校时,常常感到迷茫与焦虑,既向往名校光环,又担忧竞争过于激烈;既想坚守本科的城乡规划本行,又对风景园林、建筑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交叉学科心生向往。
老师们结合往年成功案例,为同学们详细解析了不同层次目标院校的招生特点、考试科目侧重以及报录比情况。特别强调,“信息不对称”是考研路上的第一大敌,鼓励同学们要善于利用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官网、学院网站、论坛、贴吧等渠道,全面搜集历年真题、参考书目、导师研究方向等关键信息,变被动为主动,打一场有准备的“信息战”。
二、 复习攻坚:方法引领,破解“高原期”瓶颈
进入核心的复习备考环节,学生们的问题更为具体和深入。交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基础复习,正步入强化提升的关键阶段,但也普遍遇到了所谓的“复习高原期”。感觉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进步缓慢,甚至出现遗忘,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和焦虑情绪。
1. 公共课:英语、政治的“持久战”与“策略战”
有同学反映,单词背了又忘,长难句分析困难,阅读正确率不稳定。张主任分享了她的“秘籍”:“单词记忆不能孤立进行,要将其置于真题阅读的语境中,反复记忆、多次复盘。对于长难句,要学会‘拆解’,抓住主干,再添加修饰成分。建议大家每天保持至少一篇真题阅读的精读训练,不仅要弄懂答案为什么对,更要明白错误选项为什么错。”
关于政治复习,老师们一致认为,现阶段应侧重于理解而非死记硬背。要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尤其是与国家大政方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与城乡规划专业紧密相关的政策动态,这不仅能应对政治分析题,对专业课的热点论述题也大有裨益。
2. 专业课:理论“深水区”与快题“实践关”
城乡规划专业考研,专业课是决定成败的“半壁江山”。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浩瀚的理论知识体系如何梳理与记忆;二是城乡规划快题设计如何突破。
对于理论复习,郝老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城乡规划理论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大家要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图,从城市规划思想史,到各派理论流派,再到现行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要能串联起来。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科前沿和行业热点,如‘城市更新’、‘社区生活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思考这些热点如何与经典理论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快题设计,则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多位同学表示,在3小时内完成从审题、构思到成图的全过程,时间压力巨大,常常出现方案平庸、绘图表达不清等问题。针对此,张主任强调大家要形成个人的“设计套路”。平时要多积累优秀的案例,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如中心区设计、滨水区改造、历史街区更新等),总结出自己擅长的结构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形态处理手法。
三、 学习状态:心理赋能,筑牢“精神”堤坝
考研不仅是智力竞赛,更是一场心理博弈。在座谈会的第三环节,话题转向了学生们微妙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心理世界。
有学生说:“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有的轻松玩乐,而自己却要日复一日地枯坐自习室,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有时会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和自我怀疑。”还有学生谈到,当看到研友复习进度比自己快时,会感到无比焦虑,打乱自己的节奏。
倾听完同学们的心声,郝老师说:“大家的这些感受,每一届考研人都曾真切地经历过,这非常正常。首先,请大家学会接纳这种情绪,不要因此否定自己。”她给出了几点心理调适建议:
一是建立“考研共同体”。鼓励同学们寻找一两志同道合的研友,组成学习小组,既可以互相监督、分享资料,也可以在情绪低落时彼此倾诉、加油打气,有效对抗孤独感。”
二是张弛有度,保证休息。“考研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不要熬夜透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跑步两三次),这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有效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师寄语:殷切期盼,凝聚前行力量
座谈会接近尾声,郝老师勉励大家:“城乡规划是一门致力于创造更美好人居环境的崇高学科。你们选择考研,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更是为了在未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这段拼搏的岁月,必将成为你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请相信,你们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被辜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问题的排查与方法的指导,更是一次心灵的抚慰与精神的鼓舞。它有效地疏解了考研学子的焦虑与困惑,为他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力,充分体现了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城乡规划系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