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服务 > 正文 学生服务
    积极进取 用努力为梦想加分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外语学院  日期:2015-03-12 17:18:00

    朱植琴,女,1996年10月5日出生,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团员,于2014年9月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外语系1145班就读。该生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从年少的青涩逐渐走向了成熟。大一加入系团学联宣传部。大学以来锐意进取、学习成绩优秀、生活勤俭节约,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该生每时每刻都没有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该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但爸爸妈妈都比较注重她的学习。他们常常告诉她,只要有了知识将来才能挣大钱,而我她也知道,在农村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一份都是实实在在的血汗钱,他们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在不停的工作着。为了她每年高额的学费。而她也在不停的努力,那是幼稚的她不断的努力,仅仅为了期末后的那张奖状来换来他们疲惫苍苍的脸上那欣慰的笑。在老师眼中,她一直都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个不用担心的好孩子。在家里,她可以帮他们分担家务,农忙时干农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见识的增加,她也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她一直都坚信,自己可以闯荡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有人说大学是一本书,如今她有幸的阅读了这本书。2014年9月,她带着自己的理想和家人殷切的期望来到了华夏学院。大学给我她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里有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虎虎的运动生机,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有纯而又纯的同窗之谊。回顾这一年来的大学时光,无论是在学习,为人处世,还是在思想方面…她都进步了很多。这些进步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帮助,没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就不会有我她今天的成长。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分界点,带着高中的稚嫩走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在大一这关键的时期,她便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过程是枯燥的,有时也比较费解,但一种思想走了这么久,一种思想指导了多少代伟人,不能不让人折服。她带着这种敬畏,不懈的学习。

    在思想方面,该生在校认真学习,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与时俱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向先进看齐,积极进步和时时以一名优秀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她自己。时刻关注国内新闻,了解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学习方面,朱植琴同学即使工作再忙,也没有将学业放弃。在工作之余全身投入到学习中。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习、讨论、集思广益、广开思路。经过她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该同学还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项素质能力的拓展,在学习在读专业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并利用假期进行实习。该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等其它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建立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生活上,与同学关系融洽、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热心宽容,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因家庭贫寒,该同学勤俭朴素深知父母的赚钱难,清楚的认识到每年的学费是家里不小的负担,所以一直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

    在学校,身为团学联成员的她能从实际出发,按时参加会议,根据团学联的工作安排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使得工作高效完成。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她丰富课余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提高她个人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该生在学校经常参加一些有意的活动或者比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朱植琴同学还积极主动按时按质按量得做好系领导下达的每项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朱植琴同学性格开朗活泼,看待事情比较乐观,面对困难能积极寻求方法解决。该同学追求乐观向上,追求积极面对,追求成功,追求真善美,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不断学习的心境。该同学始终秉持“学业争第一、做人求完美”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

    助学金在全国大学里的设立不仅仅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而且更是集中体现了党与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这次申请国家助学金,对朱植琴同学来说不仅能减轻该生学习期间面临的经济压力,更给该生在学业上追逐奋进的动力。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朱植琴同学将会一如既往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习政治活动,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而努力,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她自身文化素质,做好各项工作。

    一切的成绩终属于过去,以后的道路还要自己坚定的向前走,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她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争创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相信: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自己努力去创造。

    上一篇:【记者团】外语系开展“2014--2015优秀导师班主任考核”评议会

    下一篇:家,永远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