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上午9:30,我校学生发展教育与指导中心在综合楼二楼心晴坊0208督导室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本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课程负责人刘轶老师主持了本次教研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杜伦芳副教授、综合素质教育课部主任苏婕老师莅临指导,中心副主任韩志来老师到会发言,全体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参加了备课会。本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管课程教学的余海军老师来交流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经验。

刘轶老师首先介绍余海军老师也是一位不走寻常路,弃法从心、弃政从教,立志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事业的大学教师。他在高校和企业举办过多场讲座,主讲爱情、婚姻和家庭,他很乐意在我们学校与大家分享交流。余老师首先介绍了作为第一批通过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验收的华中师范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公选课程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咨询、团辅以及主题教育活动全覆盖的做法。他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江光荣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为蓝本开设的必修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跟老师们做了探讨和交流,并做了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章节的教学演示,在座老师们听的饶有兴趣,并就自己关注的方面提出了问题,余老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解答。

接下来韩主任介绍了我校学生发展教育与指导中心自去年立项申报第四批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并于今年6月初获批立项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主阵地调整为32学时2学分,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理论讲授部分为16学时1学分,已经在教学大纲修订中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的变化。刘老师也说明了我校自上学期成立通识教育中心,本课程在统一纳入全校通识教育改造课程后,课程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平台,而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一新生面临的挑战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身心健康常识普及、观念转变和行为训练上对学生进行催化,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我们的授课教师大部分来自各学院的辅导员、学工办主任和副书记岗位,有的还在中心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师,除了中心的四位专职教师都不是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但一直在学生思政工作的一线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困惑有一定的了解,和学生迅速建立关系的能力很强。希望大家结合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以及集体备课后的思想碰撞后的火花,根据个人风格进行教学设计,发挥学工队伍善于资源整合的优势,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也为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刘老师还就新修订的大纲八个专题的教学重难点和课堂活动设计提出了建议,对学生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实践报告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说明,并根据综合素质教育课部“课程教学教学优秀教师”评选办法的要求布置了相互听课评课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婕老师也倡导各位授课老师在我校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下,严守教学纪律和教学规范,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
(刘轶 文 /刘浩波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