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湖街道的文化底蕴遇上青年学子的无限创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我院课程的结课汇报会给出了精彩答案。课堂化身为一场别开生面的“北湖街道IP文创产品推介会”,同学们围绕挖掘出的文化符号,打造出包括种子勋章、IP形象冰箱贴、文创书签、故事手办、系列文具在内的数十件文创作品,并进行了精彩的路演,展现了教学改革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丰硕成果。
课程融合:让设计扎根于真实的土壤
本次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北湖街道”这一鲜活的地方IP作为《设计表达与交流I》课程的创作主题。“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价值的沟通与交流。”课程主讲教师吴芸阐释其初衷,“我们希望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将北湖的历史故事、街巷风情、人文精神转化为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表达与交流’。”
成果亮相:小小文创,浓缩北湖万千气象
在模拟真实商业场景的推介会上,同学们化身品牌主理人,自信满满地推介自己的创意。作品虽小,却匠心独运,巧妙地将北湖文化融入日常:
“希望的种子”纪念勋章:李欢同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北湖的活力与新生。勋章以种子为形,融入街道IP碳宝,寓意文化传承如种子般孕育希望,成为最受好评的“精神符号”。

“微缩北湖”IP形象冰箱贴:童林同学将北湖IP与古风结合,方寸之间,定格北湖戏曲文化街,让记忆“贴”在生活最显眼处。
“北湖IP”故事手办:不再是简单的卡通造型,每个手办都代表一个北湖人物故事,如热情的社区志愿者、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师傅,让IP拥有更深厚的情感内核。
“漫步北湖”主题文具套装:包括笔记本、胶带、文件夹等,设计元素提取自北湖的地图、窗棂纹样,让每一次书写与记录,都成为一次对北湖的温情回望。
意义深远:从课堂作业到文化接力的可能
每位同学都从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市场定位等多维度展开阐述,展现了出色的综合能力。本次课程的实践,证明以真实的地方文化项目为驱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它不仅是一堂设计课,更是一堂深刻的文化认知与社会责任课,为探索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提供了可复制的生动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