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动态
    英语系暑期教研活动之集体备课二
    发布者:陈丹丹 来源:外语系  日期:2025-07-16 19:33:47

    7月16日下午 14 点,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展暑期第二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朱姗姗、吴珍妮、刘小敏、陈沁月四位教师分别以《汉英笔译》、《英语报刊选读(人文)》、《综合英语(五)》、《日语语法》课程为例,展示了“课程思政+五会能力”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吴珍妮老师的《英语报刊选读(人文)》课程选用《中国日报》《时代周刊》等主流报刊作为教学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说课中,吴老师以"面部识别技术"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其利弊。通过分析具体新闻报道,如杭州野生动物园人脸识别诉讼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陈沁月老师的《日语语法》课程创新性地将文化比较融入语法教学。课程以《TRY!新日语能力考试N3语法》为教材,重点讲解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语法结构。在"自制火腿"单元,陈老师通过视频展示火腿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动词的用法。学生需要分组翻译菜谱,并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练习。课程的一大亮点是实践作业:学生需要用日语编写中餐食谱。这个任务既巩固了语法知识,又促进了文化理解,培养了"会动手"和"会思考"能力。

    刘小敏老师的《综合英语(五)》课程以课文《THE GREAT ESCAPE》为载体,深入探讨露营文化背后的价值观。课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假设-反驳-论证"的方式展开论述。例如,针对"露营是为了省钱"这一普遍观点,课文用"撞上宾利车"的案例进行反驳,说明露营者的多样化动机。在文化价值观层面,刘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物质文明与精神自由"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迪奥根尼的犬儒主义与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创意写作是课程的一大特色。学生需要改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将"两条路"的意象转化为"露营与酒店住宿"的选择。这种跨文本的创意练习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深度思考。

    朱姗姗老师的《汉英笔译》课程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为核心教材,采用三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重点分析中国时政文献的语言特点,包括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的特征。通过具体案例,如"坚持党的领导"等政治术语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时政文献的独特表达方式。第二阶段着重讲解翻译策略。朱老师特别强调同义词的精准选择,例如在翻译"坚持"一词时,详细辨析了"adhere to"、"uphold"、"maintain"等词汇的细微差别及其适用语境。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第三阶段为实践应用环节。学生分组完成翻译任务,如用英语撰写核心概念的解读文本,并在课堂上展示讨论。朱老师还设计了"给BBC写澄清邮件"等情景任务,将翻译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五会能力":通过课前自学制作PPT培养"会学习"能力;通过小组翻译任务锻炼"会沟通"能力;通过课后实践作业提升"会动手"能力。

    杨雯娟主任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备课活动展示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创新:首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四位老师都成功地将价值观教育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中,避免了生硬说教。其次,"五会能力"培养的具体落实。每门课程都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等核心能力。第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翻译实践到创意写作,从媒体分析到文化比较,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后,跨学科的教学视野。将语言学习与政治、传媒、文化等多个领域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上一篇:英语系暑期教研活动之集体备课五

    下一篇:英语系暑假教研活动之集体备课(一):聚焦思政融合,共探课程设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