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师生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优秀毕业生——刘芷吟】Do It for the Plot:把生活活成电影
    发布者:刘芷吟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09-24 17:59:20

    刘芷吟,女,外国语学院,商英1212班学生,上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商笔译专业。大学期间先后取得英语六级、英语专业四级、BEC中级、国才中级、普通话一乙证书。2021年加入校青年传媒视频部,担任实习干事,获得“优秀实习生”的称号;2022年加入校广播台,担任实习干事,获得“优秀实习干事”的称号;2022年加入华夏文旅工作室,获得产学研先进个人的称号;2022年参加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省奖;2023年参加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省奖。202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一等奖。

    Do It for the Plot:把生活活成电影四年前初入校园时,我总觉得人生该像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每个选择都该藏着未知的伏笔。商务英语专业的课表在旁人眼中或许是标准化的轨道,但我偏要在间隙里种满「支线剧情」——加入戏剧社时在后台画过的油彩、演讲比赛候场时攥皱的卡片、英语角里用broken English聊起的跨海故事,都在悄悄织就属于我的脚本。

    没有困在绩点的数字迷宫里,反而在社团活动室的深夜长谈中,在即兴演讲时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我摸到了比成绩单更鲜活的自信。记得第一次参加英语角,紧张到把「snack」说成「snake」,却换来全场善意的笑声,后来竟慢慢能站在台上即兴讲述自己在旅行中的趣事,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见解。那些在实践里跌跌撞撞的时刻,像电影里的长镜头,看似松散,却让「我是谁」的轮廓逐渐清晰。

    转折出现在大三的暮春。整理书架时翻到学姐送的《法律英语翻译教程》,扉页写着「或许你该看看另一片海」。盯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招生简章,突然惊觉日历上的日期已爬至五月末——原来我早已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那天下课后在走廊发呆,阳光把「法商笔译」四个字照得透亮,像电影里突然亮起的路标。

    七月的图书馆像蒸笼,我抱着厚重的《法学通论》穿梭在书架间,汗水把书页边缘洇出浅痕。十一月份的清晨,背书时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结成细小的霜,手指反复摩挲着真题里的长难句,像在破译一封加密的信。考研的日子没有热血澎湃的BGM,只有日复一日的自我对话:背单词时和遗忘对抗,写翻译时与用词较劲,像导演在剪辑室里一帧帧打磨镜头。

    如今坐在书桌前回想,忽然明白「do it for the plot」从来不是追逐某个既定结局。大学四年那些「无用」的尝试,恰是命运埋下的草蛇灰线——戏剧社培养的共情力,让我在翻译法律文书时能捕捉字里行间的温度;演讲比赛锻炼的逻辑思维,帮我理清复杂条款的脉络。原来所有「偏离轨道」的探索,都在为某个未知的转折蓄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像一枚书签,夹在我尚未杀青的人生剧本里。但我知道,真正的故事从不是从「上岸」开始,而是那些在图书馆落地窗上凝结又蒸发的水珠,是英语角里飘出的咖啡香与笑声,是每个选择时对自己说「why not」的瞬间。人生的剧本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认真书写属于自己的情节。

    上一篇:【优秀毕业生——吴俊雯】去更远的地方见更亮的光

    下一篇:【优秀毕业生——廖敏】二十多岁的风终究会吹散十八岁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