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怡,女,外国语学院英语1211班学习委员,以优异成绩上岸湖北大学英语笔译专业。大学期间锐意进取,先后考取英语专业四级、大学英语四六级、初中英语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及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初级证书。深耕语言领域,以翻译为剑,以热爱为盾,在学业与实践的平衡中探索成长之道。
考研的种子,萌发于大三寒假。身处武汉这座“大学生之城”,目睹学历内卷的浪潮,我深知:若想在未来教师职业中站稳脚跟,唯有先以考研为舟,渡向更高的平台。选择湖北大学,不仅因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行业认可度,还因为很多学长学姐成功上岸。最初,学科英语曾是我的备选,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让我却步。偶然间接触笔译,被其无标准答案的包容性所吸引:语言是流动的,译文是思想的二度创作,每一次推敲与打磨都充满挑战与惊喜。然而备考之路并非坦途。翻译练习常如“雾里看花”,进步难以察觉;百科知识浩瀚如海,政治理论枯燥如沙。我学会将焦虑化为策略:每日练习一篇英译汉,一篇汉译英,反复对比权威版本,归纳高频表达;将零碎时间用于“听新闻、读名著”,在去自习室,回寝室,吃饭路上用手机App刷百科词条;还在喜马拉雅 app 每日听腿姐带背,睡前默念巩固。备考那九个月,真是“多线程作战”。我在传神公司做线上实习,主要任务是听行业讲座、完成翻译项目,还算轻松,但加上论文选题和初稿,时间就特别紧张。有段时间,白天实习任务刚交完,晚上就得熬夜查论文资料,第二天一早还要去自习室复习。不过我这人有个优点:绝不硬撑。学累了就回寝室躺平刷剧,或者约朋友去吃饭。其实我觉得效率比时长重要。比如在自习室困到眼皮打架还硬挺着,不如回宿舍睡半小时再战。周末偶尔也会给自己放半天假,吃顿火锅,回来脑子反而更清醒。 翻译备考确实难熬,尤其是练到瓶颈期,怎么看自己的译文都觉得烂。有次翻一篇科技类文章,专业术语一堆,练完后对照参考译文,觉得哪哪都不一样。后来冷静下来,把术语整理成表格,每天背10个,慢慢就顺手了。
大学四年,我始终相信“实践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在各类竞赛中锤炼自我,收获的不仅是奖项,更是对翻译的热爱与敬畏:曾获湖北省翻译大赛初赛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笔译大赛铜奖,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语法竞赛三等奖。
考研是一场孤独的修行,但每一步脚印都在靠近心中的光。若问我成功的秘诀,或许只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在迷茫时相信时间的力量。正如翻译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亦无固定剧本——我们只需如流水穿山,温柔而坚定地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