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与2日,信息工程学院袁丽平、王赜坤、王玉霞、李自玲等四位老师一起去成都线下参加了由高教国培(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举办的“高校教学成果奖培育、凝练与申报全流程指导研修班”。

此次研讨会为了助力全国高校教师提前做好校级、省级及第十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准备工作,把握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凝练与积累总结经验,深刻领悟教学成果奖特色凝练与成果总结方法,特意邀请了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负责人及具有丰富教学成果奖申报经验的相关专家,基于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积累,结合申报教学成果奖的经验和大量典型案例,全方位分享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趋势与申报特点、申报材料准备心得与注意事项、培育建议与培育反思等内容,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申报规范,为下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给予实战指导和参考借鉴。

四川大学张红伟教授分享的题目是《理念、举措:持续实践、用心总结——教学成果奖培育思考》,分别从教学成果的内涵、孵化、总结、申报、案例等五个方面做了汇报。在研读了国家红头文件关于“内涵”的定义后,张教授强调要在教学实践中凝练自己的想法,形成教改、教研项目,且在结项后,该项目成果能在实践中有好的效果。在“孵化”环节,她强调教研项目选题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代表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趋势、兼顾教育教学技术与本单位自身基础与条件;在结题部分提出了五原则:基于问题、严于逻辑、重在设计、贵在行动、赢在成果。在“总结”环节,她提出了成果凝练要突出主题、分清层次、明确要求,成果分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部分。在“申报”环节,她强调申报书名称要反映学科领域和核心内容,且不超过35字,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是列成一条条要点,而是用三段式连贯流畅的表达出背景,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举措与创新,成果取得的重要成效。其中她提到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案和途径可以用不与文字重复的3个思维导图表示,且创新点写3个。最后她分享了一个教学成果“案例”。

西北工业大学的李铁虎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教学成果奖申报现状与趋势分析——结合往届成果奖申报特点谈培育建设》。李教授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汇报:最新一届(本科)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相关数据及选题热点、发展趋势分析,结合(研究生)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成功案例谈培育原则、方法、路径、成果凝练、思路、技巧等经验体会,简要总结等。他提到从获奖的情形看,研究内容更加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热点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包括“四新”建设仍是主流,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逐渐加强,创新创业、教改、信息化、多元化融合发展比例上升等。最后,李教授总结了培育原则、培育方法、培育路径、成果凝练、总体思路、申报技巧等六个方面。在成果凝练板块,他总结出十二字方针:突出主题、抓住要点、循序渐进、条理清晰、人才目标、成效导向。在申报技巧板块,他强调要结合本单位特色优势,确定科学、准确的题目,选择最佳合作申报人,瞄准通用性关键问题,为合作、推广做准备,凝练独创、可复制的成果。

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与案例分析》,王教授结合中山大学的实际情况,首先以开放式教学为例,分享了教学成果奖佐证材料的准备技巧,接着进行了申报书常见问题解析,进一步以研究性教学为例,做了典型案例剖析,最后谈了申报体会。在申报书常见问题解析环节,他强调了申报书要融入成果理念,突出科学可行的创新模式,创新点(2-3个)要与理念模式吻合,成果推广应用效果要有可信度的佐证,主要完成人应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

另外,中山大学王淑珍教授在线分享了《基于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积累与经验分享——成功案例剖析与经验总结》,武汉大学黄明东教授在线分享了《实务指导:教学成果的总结凝练申报技巧、流程要求与注意事项》。
这几天的会议上,几位教授前辈倾囊相授,干货满满。教学成果奖不是一蹴而就、横空出世的,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了解到,这几位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或一等奖的老师都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了几十年。教学成果奖四年一次评审,他们的申报时间跨度少则十年,多则三十年。他们长期不断积累凝练,申报教研或教改项目,建立一流课程,申报教学成果奖,从校级,到省级,最后到国家级,才有了如此耀眼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