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围绕自动化学科前沿发展领域、强调跨学科融合与自动化新技术的应用,设有智能控制和智能物联两个方向,培养掌握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技术与研究方法,专业知识较扎实,综合素养较全面,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面向地方自动化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自动化领域及相关学科知识,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能够在自动控制、检测与识别、信息处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事制造、运行、检测、控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电路基础Ⅰ、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智能控制Ⅰ、低压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Ⅲ、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Ⅱ、电机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Ⅰ、Python程序设计Ⅰ、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图像处理Ⅰ、机器人控制技术Ⅰ、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Ⅰ等。
学生课堂
三、教科研成果
本专业在教学、科研与课程建设方面成就显著。近年来,教师团队申请课堂教学改革20余次,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知识图谱课程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校企合作课程2门、产教融合课程1门、课程思政达标课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此外,教师团队成功结项湖北省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10余项校级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签订横向科研课题10项;发表各类教科研论文10余篇。专业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10余人次。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以扎实的自动化理论基础、跨学科技术融合能力及持续创新的潜力,在传统产业自动化升级和新兴技术领域均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学生毕业后可在自动化、智能制造、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疗生物、科研教育等多个行业从事制造、运行、检测、控制、管理等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还可向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工业元宇宙、智能医疗设备、能源互联网等前沿领域拓展,成为推动自动化技术跨界融合的核心力量。
五、校企合作
现共建有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和产学研基地,主要包括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盛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软通动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校内和校外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支撑体系,为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应用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实习实训
六、人才培养成果
近三年来,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设计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全国一等奖20余项,二、三等奖30余项;湖北省一、二、三等奖80余项。
师生参加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
师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合影
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证书节选
(数据更新至2025年4月)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行政办电话:027-81695724 学工办电话:027-81695725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