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紧扣“四新”建设,以“新兴、交叉、融合”为核心,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交叉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设有“智能电子设备开发”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两个特色方向,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指导实习实训,为学生接触企业工程项目提供更多机会。本专业紧密对接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和武汉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培养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行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制造、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本专业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专业,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行动计划建设专业,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评为2025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六星级)。
二、主要课程
电子技术(模拟、数字)、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FPGA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技术、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无线传感网技术等。此外,学院定期举办课外活动、专家讲座、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等,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教科研成果
2020年以来,本专业在教学、科研与课程建设方面成就显著。专业教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各1项),校级科研成果奖项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校级教学类奖项22项,优秀产学院导师2人。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教研项目11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一流课程3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3项,校级校企合作课程2项,校级教材建设项目2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项,为本校其他专业和同类高校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借鉴。
四、就业方向
部分学生在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光环国际等公司工作。专业考研率达到10%以上,多名同学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就读研究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华中地区及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1.优秀毕业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就职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2.考研
五、校企合作
本专业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例如:武汉烽火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实习实训
六、人才培养成果
本专业构建并实施了“需求引领、实践导向、赛教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本专业将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引入课堂,以赛促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近五年,学生成果在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硕果累累,参与教育部和工信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工信部主办的“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湖北省物理协会举办的“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五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及以上奖项202余项。
(1)学生科技竞赛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情况(节选)
(2)学生科技竞赛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一等奖
(数据更新至2025年4月)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行政办电话:027-81695724 学工办电话:027-81695725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