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在教育的田野上,支教行动以其无私的奉献,播撒着知识的种子与希望。当剪纸遇上支教,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相遇,悄然开启。7月10日上午,沐光实践队的志愿者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剪纸课堂,带领小朋友们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课堂开始之初,志愿者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非遗文化的意义,从汉代剪纸的起源讲到唐宋的普及,再到明清时期的成熟,拉开了“中国非遗剪纸奇妙之旅”的序幕。通过展示传统剪纸中的“福”字纹样、吉祥图案,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剪纸与生活的联系:“春节贴的窗花、婚礼用的喜字,都是剪纸艺术哦!”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在一个个趣味提问中,逐渐明白这门古老技艺不仅是装饰,更是祖辈们寄托祝福的方式,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懵懂中悄然播撒。随后,老师拿出红纸、剪刀、刻刀等“秘密武器”,逐一介绍它们的用途。“红纸象征喜庆,剪刀适合剪大轮廓,刻刀能刻出细细的花纹”,孩子们争相触摸这些工具,感受传统技艺的质朴质感。紧接着,老师展示了锯齿纹、云纹、福字纹等常见纹样,并通过细致的讲解帮助小朋友们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当看到PPT里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有用于祭祀的寿桃纹样时,孩子们忍不住发出惊叹,纷纷举手分享自己见过的剪纸图案,课堂变成了一场热闹的文化对话。

在最令人期待的动手环节,老师在台前演示折纸、画样、裁剪的步骤,从简单的对称折法到基础的纹路剪制,每一步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孩子们领取红纸和安全剪刀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折叠、裁剪。红纸在指尖翻飞,逐渐显露出稚嫩却真诚的轮廓。当一张张带着童趣的剪纸作品完成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成果”欢呼,红色的纸花映着笑脸,成为这个夏日最动人的风景。 此次剪纸课程不仅让乡村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非遗文化,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审美与创造力。希望未来将继续挖掘传统非遗资源,让更多乡土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收获成长与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