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江口的乡村夏日里,蝉鸣伴着书香,一项承载着千年木作智慧的非遗技艺走进了暑期课堂。7月的今天,支教老师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榫卯模型和图文资料,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建筑技艺探索之旅,让古老的榫卯智慧在少年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课堂伊始,老师以"木头如何交朋友"的趣味提问揭开榫卯的神秘面纱。从河姆渡遗址中距今8000年的原始榫卯结构,讲到故宫太和殿梁柱间严丝合缝的精巧咬合,再到寻常百姓家木椅、木箱里藏着的工艺密码,孩子们的目光随着历史的脉络流转。"不用一根钉子,不用一滴胶水,就能让木头牢牢相扣",老师举起可拆卸的榫卯模型,逐一介绍榫头、卯眼、榫舌、暗销等部件的名称与作用,用"木头在说悄悄话"的比喻,让抽象的工艺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当看到PPT里展示的传统家具、桥梁、楼阁中的榫卯应用时,孩子们忍不住伸手比划,小声讨论着家里的木椅是否也藏着这样的"机关",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好奇中悄然扎根。

在激动人心的动手环节,老师将孩子们分成4个小组,每组分发一个六柱鲁班锁,宣布开展"拆拼竞速赛",并准备了积分卡作为奖励。"注意观察凹槽的方向,试着找找它们的’搭档'!"随着一声令下,孩子们立刻投入战斗,有的托着下巴研究结构,有的小心翼翼转动木块,小组内时而低声讨论"这个凸出来的应该卡进那个洞里",时而为发现拼接规律欢呼鼓劲。当第一组成功拼回鲁班锁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在互相借鉴中陆续完成挑战。随后,老师又拿出立体拼图,岳江楼的飞檐、黄鹤楼的翘角、天安门的城楼、红船的船身一一呈现。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模型,自发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拼接主体框架,有的专注于细节装饰,连平时最腼腆的孩子也主动加入讨论。当红船模型的最后一块部件拼合时,有孩子兴奋地说:"这就像我们刚才拼鲁班锁一样,团结起来就能做好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