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的星火遇上支教的温度,便在山海之间点亮了别样的教育图景。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用代码搭建桥梁,用芯片传递好奇,让偏远课堂里的眼睛也能望见数字世界的广阔;这不是单向的善意输出,而是以创新为笔,以热忱为墨,在乡村教育的画布上勾勒出平等与希望的轮廓。当两者相遇,便不止于教育的革新,更成就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成长共鸣。在这个假期,沐光实践队为彭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科技类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技的萌芽。


我们带孩子们在纸上贴出电路,看电流如何在导线中奔涌,最终点亮灯泡;教他们用纸板绘制宇宙星球,将孩子们对宇宙的想象绘制出来;当机器人踏着节奏整齐地跳起了舞蹈,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机器人背后代码的好奇。这些课程不追求高深的理论,而是把科技拉到孩子们触手可及的距离:通过鲁米诺实验让平平无奇的水亮起来,在惊呼中记住化学的魔法;就连用简单几块木板拼起来的液压升降台,却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这些小实验,都藏着简单却深刻的科学逻辑。孩子们攥着发烫的电路板问“这根线接错了会怎样”,捧着自制的升降台追着老师验证,这些带着稚气的探索欲,比任何完美的实验结果都更珍贵,它们让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词,而成为可以亲手拆解、大胆试错、尽情创造的日常。


当利用卯榫拼出的第一台放映机在墙上映出图画的影像,当亲手制作的液压台撑起第一本书,当利用魔纸粘出的电路点亮孩子眼里的光 —— 这些瞬间,正是科技支教最动人的注脚。这场跨越山海的科技传递,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动手时的专注、提问时的执着,早已映入我们心中。或许此刻的课堂还很简陋,但埋下的种子终会生长 —— 当有一天,这些孩子用所学改变生活、探索未知,便是这场支教最好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