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的夏日里,一场藏着几何密码与传统智慧的手工实践课,正在乡村课堂上热闹开讲。志愿者老师带着孩子们指尖翻飞,把抽象的几何规律和老祖宗的工艺智慧,都变成了能摸、能折、能玩的乐趣。


“快看,这朵纸花里藏着六边形呢!”“花信藏几何”环节一开场,志愿者举起的六瓣花信封就让孩子们眼睛发亮。老师拿起圆规、直尺,在黑板上画个圆,以圆心为点,用等长的半径画出一道道弧线,弧线相交的地方轻轻一点——六个顶点连成线,一个规规矩矩的正六边形就“跳”了出来。“像蜂窝!”“和我见过的雪花结晶一样!”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喊着,迫不及待拿起工具动手。铅笔勾勒、直尺定位,当对称的线条在纸上慢慢成形,有个小姑娘突然拍手:“老师你看!花瓣的对称轴,正好和六边形的三条对角线对上啦!”一句话点醒众人,正六边形的对称奥秘,就这么在笑声里印进了心里。最后贴上彩纸、折出褶皱,一个个能装小纸条的六瓣花信封握在手里,孩子们举着成品互相展示,仿佛捧着一把打开几何世界的钥匙。 “平面的纸,能变成立起来的方块吗?”“图形妙变幻”环节里,志愿者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摩拳擦掌。大家围着桌子铺开各种正方形展开图,有的像“十字”,有的像“阶梯”,对比来对比去,很快总结出规律:“立方体展开图里,相对的面肯定不挨在一起!”折八面体时更热闹了,有的孩子急着对齐折线却总差一点,有的小心翼翼压实折痕反复调整,试到第二、三次,当零散的纸片终于“站”成立体的模样,教室里满是“我成功啦”的欢呼。


这堂实践课上,没有枯燥的公式,只有尺子量出来的精准、折纸时的耐心和拼接后的成就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画正六边形、折立体图形,更摸到了“先观察、再动手、最后找规律”的学习门道。当指尖的温度焐热了几何的逻辑,当传统工艺的巧思点亮了认知的火花,这个丹江口的夏日,注定会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一串关于“发现”与“创造”的美好印记。
